文/何日胜 图/朱红娜
宫巷里黄屋,位于兴宁市宁新街道办城南居委,205国道旁。据碑载,该屋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三堂三横一围半砖瓦结构围龙屋,分布面积3990平方米,建筑面积2736平方米,共有7厅9井106间房,门前有禾坪和池塘。2010年8月公布为 “兴宁市特色古民居”,列为客家民居保护单位。
楹联多是宫巷里黄屋一大特色。门前堂壁,屋柱井口,共贴有13副老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颇有书卷气息,彰显此屋文化底蕴。原造屋者为包姓人,而非黄姓人,此间流传“教书获赠大屋”之美谈而声名远扬。
相传宫巷里黄屋始祖黄姓叔侄俩原家住兴宁下堡教美,均为清朝秀才,赴兴城为科举备考,租住包姓人开设之文昌旅馆。包老板见其叔侄举止斯文,满腹经纶,心中自是敬重,并邀至家中畅叙。包老板大屋(即现宫巷黄屋)离城不远,背依神光山,屋前宽阔,花果飘香,实为风水宝地。言谈之间,叔侄学问更得包老板敬佩,受屋主诚邀,叔侄留住于此,苦读备考。包老板亦是热情备至,好茶好饭相待。包老板精明厚道,育有两子三女,心中欲留叔侄做私塾先生,然怕耽误叔侄前程,终未明说。叔侄亦是感恩之人,感动于包家人之深情厚义,表明举试不中者,愿留下辅佐包家子女学业,以此报恩。或是天意,叔侄后来果然双双未中举,为践行诺言,为叔者返乡守业教子,亦将其一子送至包家陪侄,为侄者留下专心为包家子女授业。两年后,包家两子双双考取秀才,又五年,长子省试高中第二名举人,二子聘为广州府师爷(幕僚),三个女儿亦通晓琴棋诗文,纷纷找到如意郎君,包家尽享荣华,举家随迁府衙。包家为答谢叔侄,遂将大屋相赠,自此,叔侄便落基于此,为宫巷里黄屋黄氏始祖,堂号为千顷堂。因包氏子孙功名卓著,黄氏教学亦在兴宁南半县影响深远,求学者甚众,为满足学子需要,在宫巷里黄屋右后方百米 处创办兴宁南学宫(惜乎文革时作四旧遭拆除)。
此后,宫巷里黄屋文风昌盛。据载,宫巷里黄屋在民国期间曾出3校18尉,其中黄元良将军为江西野战部队正师级大校指挥官。据不完全统计,解放至今此屋考出大学生110余人,亦有一 批知名 企业家及政界英才。宫巷里黄屋子孙不忘祖宗恩德,热心公益,设立公益基金会,十年如一日为城南培英小学设立奖教奖学金、添置教学设施及设备,向兴宁市图书馆捐赠大批图书,助力城南老人协会、关工委等,其义举为世人称颂。宫巷里黄屋每年元宵节均举办全族聚会,人数达五六百众,热闹非凡,特色明显。
宫巷里黄屋,地处城南,205国道门前经过,占尽地利,可对老屋全面整修,在屋右后方二三十米处重建南学宫,辟成城中围龙屋参观景点,与周边南部新城之现代高楼相映成趣,为兴宁之 “中国围龙屋之乡”增添异彩。
▲气派的三进屋
▲古井
▲化胎与后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