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花舞自清朝在兴宁流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曾是道教中的法事舞蹈,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间艺术家的创新编排,逐渐走向舞台。杯花舞也成为了兴宁文化事业的象征,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兴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
随着广场舞在群众中流行,兴宁市文化部门将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广场舞元素,在群众中推广。“如今广场上处处可听见杯花声声,传统艺术不意味着就该被淘汰,也不意味着冷门或是高贵,它同样可以是群众艺术。”兴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法平说。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钟思婷
1 源于道教法事
舞蹈传承百年
“客家妹子客情长,情甜甜过冬蜜糖。杯花声声迎客来,欢天喜地乐洋洋。”在悠扬的客家歌曲中,来自兴宁的客家妹子们双手各执一对杯,手指按压杯底,让两杯相击,发出清脆的声音,舞者们的身体则配合着乐曲变换着舞姿。一曲舞蹈过后,CCTV2016全民健身暨全国舞蹈电视大奖赛总决赛观众席里爆发出经久不衰的掌上,杯花舞获得了此次赛事广场舞组冠军。
“这次大赛中获奖,让杯花舞在全国传播更广,影响力也变得更大,同时也加强了我们对杯花舞传承工作的信心。”兴宁市文化馆馆长刘利娜介绍,兴宁市委、市政府因此给予参加此次大赛的演职人员五万元奖励。
杯花舞原是清朝在兴宁流行的法事舞蹈。明代兴宁知县祝枝山撰明正德十年(1515年)刻本《兴宁县志——风俗》载:“病不知医,酷信巫觋。”明嘉靖年间,兴宁便建造了道观十六座。清代沿袭明朝遗风,道教活动一直兴盛不衰。
兴宁道士只为生者求神祈福,不为亡灵修斋超度。活动时,白天进行“迎神”“上表”“化表”等以唱为主的法事,晚上,道场上,男扮女装的“觋婆嫲”装扮成三奶娘(陈奶娘、李奶娘、林奶娘)表演歌舞节目,杯花舞由此而生。
传说古时候新州龙虎山南郊有一武府庙,每年春秋二季“社祭”时,都要用一对童男童女作祭品,祭祀社官社婆。有一年,李奶娘的弟、妹被选定为祭品,她便和林、陈二奶娘同上茅山学法。功成后,终于杀死了万恶的社婆,挽救了弟妹,并责令社官(社婆之夫)往后再也不得残害百姓,不得立庙。道教因此编排舞蹈歌颂三奶娘,并将舞蹈应用在为他人祈福的法事中。此外,至今梅州地区的社官都没有庙,只在露天立个石碑,据说也与这故事有关。
原始的杯花舞表现三位奶娘到茅山学法除恶的过程。在地上铺一张草席,由一人表演歌舞,另二人用锣鼓敲击节奏伴唱。舞者双手各持竹板两块,进行敲击,发出不同节奏的声响,边舞边唱。表演时步法可进可退,可绕小圆圈,可走“ ”形,但始终不离开草席。基本动作可随意组合,主要有“甩”“转”“摇”。
100多年前,道士朱官祥更新杯花舞的道具,以兴宁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发现杯子敲击的声音更加清脆悦耳,节奏更加灵活多变,富有技巧性,成为独特的道教舞蹈道具,并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时期,兴宁仍有从教人员30多人,道士凌佛桂师从邬丙粦、曾添胜、朱官祥等人,从事杯花舞表演,在舞杯节奏的变化、身段设计和舞步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建国以后,道教法事基本停止,但杯花舞却开始流传于民间。
2 60年探索传统舞蹈历久弥新
从法事舞蹈到群众艺术,杯花舞的艺术形式经历了60年的探索。
1956年,兴宁市文化部门留意到这一独具兴宁客家特色的舞蹈形式,组织了一支队伍对杯花舞重新编排,让兴宁第四中学老师罗渣、谢乐文着手编舞,让当时的文化馆职员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以民间小调和兴宁水口镇山歌为舞曲基调,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杯花舞》。
1956年,新编排的《杯花舞》参加在汕头市举行的“粤东区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得奖项。1957年《杯花舞》参加广东省民间音乐、舞蹈的选拔演出,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并作为代表于当年“五一”节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得到一致好评,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杯花舞自那时起就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刘丽娜介绍,在歌词方面,建国后起初杯花舞背景乐的歌词以客家青年男女的劳动和爱情生活为主题,如“你莫嫌我耕田郎,耕田阿哥情过长 ,“你莫嫌我耕田嫲,耕田阿妹真唔差”等。后来随着逐步改革,歌词内容则多以反映客家人民欢乐生活为主题。
杯花舞舞曲也进行了多次改革。道教舞蹈的舞曲是以“杯花”和打击乐合奏而成,乐器有锣鼓、瓷杯、小鼓、小锣等。初传民间时,舞曲变为运用民间小调和兴宁水口镇山歌曲调为基调编写而成。随着一次次的改革,如今的舞曲又有了更大的变化,音乐的节奏从原来四分之二的节拍发展到四分之三、八分之三,情绪更为热烈,旋律更为欢快。
杯花舞的道具主要是白色瓷质“伯公杯”,每人两对杯口直径二寸,杯底直径九分,高二寸“为了方便表演,兴宁文艺爱好者们也对 伯公杯 进行了创新,将 伯公杯 底部留一个小孔,表演者可以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巧性,表演更加灵活。”刘利娜说,为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标准,杯花舞的舞蹈动作也有较大的变化。
原始杯花舞由三个人表演,舞者两鬓各贴一假鬃发,带黑色头套网,并在脑后固定一假发髻,然后用黑绉纱布条缠头,穿红色或粉红色镶绿布边的大襟衫,深色中式裤,缀有红花球的红色圆口布鞋。而今,参与表演的人越来越多,并变边歌边舞的形式为纯舞蹈形式,在舞蹈中充分运用“摇杯”“打杯”“转杯”“杯花出手”“甩杯”动作和“云步”“横步”“磨步“跪步”“下板腰”等舞蹈语汇。“用流畅的舞步、巧妙的构图、多变的节奏、大胆的创意,给人以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刘利娜说。
多次改革创新后的杯花舞参加国内舞蹈大赛时,均获得不俗的成绩。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兴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多年来,兴宁市文化部门一直在探索延续杯花舞生命最好的形式。杯花舞的内涵一直未变,都是借舞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道具和基本动作也得到传承,而其呈现的整体效果则越来越多元化,并不断融合当代人审美标准的元素。”黄法平说。
3 发扬传承走进学校推向广场
周末,文化馆舞蹈培训室里传出整齐划一的“叮叮”声,一群平均年龄10岁的孩子们正跟着文化馆专业的杯花舞老师学习,“摇杯”“打杯”“转杯”,手部姿势到位,舞蹈动作优美。
“以前听孩子同班同学的家长说过,文化馆免费为学生提供杯花舞培训,这次招生毫不犹豫就报名了。”正在等待孩子下课的陈女士说,她为自己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报了7节课程,学到第5节课时,孩子基本掌握了杯花舞的基础动作。
“杯花舞动作简单易学,特别适合孩子学习。”刘利娜介绍,兴宁市文化馆不定期举办杯花舞培训班,接受12岁以下的学生报名,提供全免费培训。“此外,我们在兴宁市第一小学、兴宁市新城中心小学、兴宁市沐彬中学等开设培训基地,文化馆文艺骨干每周会到基地给孩子们上课。”
向学生群体推广杯花舞的同时,兴宁市文化部门还积极将杯花舞推向广场。文化馆的专业杯花舞舞蹈老师们分配到各个乡镇的农村中,将杯花舞的舞蹈动作交给村里的文化团队,再由村里的文化团队组织村中妇女学习杯花舞。“每天晚饭过后,可以看到市区的花园、广场,村里的文化广场都有一群妇女在跳杯花舞,大家对杯花舞的热情十分高涨。”黄法平说,为推进杯花舞进村,文化部门为村里的文艺团队配备了音响等道具。
“在兴宁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都会跳杯花舞。在扎根群众的同时,我们也想将这一客家艺术推向世界。”黄法平说。兴宁市文化部门积极鼓励文艺团队将杯花舞带上国内、国际舞蹈大赛中,提高杯花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省、市领导已多次带领杯花舞舞蹈团队到香港、台湾及国外进行演出和交流。特别是到台湾时,台湾客家群体十分高兴,纷纷说好多年没有看到杯花舞表演了,他们希望我们能多去表演。”刘利娜说。
除了打好群众基础外,兴宁文化部门对杯花舞的保护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从保护传承人、保护作品、保护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三方面进行保护。”黄法平说,杯花舞具有历史价值,是研究明清社会情况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是研究善行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有艺术价值,其独特的曲调和锣鼓点,其“摇、滚、甩、打、磨、转”等敲击舞杯的技艺特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
“我们将继续做好杯花舞的传承和创新工作,把杯花舞作为兴宁市传统文化的精粹,组织专人继续做好挖掘整理工作,并要组织专业人员创新、排练新的杯花舞节目。”黄法平说。
对话
兴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法平:
要扎根群众也要推向世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一个族群认同的隐形标记,是一个民族凝聚的永恒纽带。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而杯花舞是这其中的瑰宝。兴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法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杯花舞文化,源远流长,兴宁市文化部门一直来孜孜以求延长其生命力,让其保持历久弥新的活力。
南方日报:参加CCTV2016全民健身暨全国舞蹈电视大奖赛总决赛,并获得广场舞组冠军,对杯花舞的推广与传承有哪些意义?
黄法平:通过长时间的推广,杯花舞在省内已经有了一定名气,但还不够,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鼓励文化团体将杯花舞带出梅州,带向省内外,甚至国际舞台,更好的宣扬客家文化。
这次全国大赛中我们获得了冠军,并通过中央电视台的平台向外展示杯花舞,无疑为杯花舞的发展开拓了市场,也提振了我们传承杯花舞的信心。
南方日报: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兴宁大小广场上都有市民在跳杯花舞,把杯花舞推向广场,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黄法平:在此次全国大赛上,兴宁杯花舞广场化的形式受到了评委一致赞扬。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延长杯花舞的生命力,发现将这项传统艺术融入到群众中去,是个重要的基础。那么什么形式更容易融入群众中去呢?无疑是广场舞的形式。所以文化部门积极组织文化馆的文艺骨干将杯花舞带到社区,带到农村,同时我们也给各村配备了如音响等设施设备,让基层自然而然形成跳广场杯花舞的氛围。参加这次大赛的也多为业余杯花舞爱好者。同时,我们也积极将杯花舞带入校园,在试点学校建立杯花舞培训基地,文化馆文艺骨干每周会到基地给孩子们上课。
如今有更多人参与到杯花舞的改革和创新中,这对于杯花舞的传承工作也是十分有益的。
南方日报:对杯花舞的传承和推广,兴宁文化部门还有哪些计划?
黄法平:要扎根群众,也要推向世界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做好杯花舞的传承和创新工作,把杯花舞作为兴宁市传统文化的精粹,组织专人继续做好挖掘整理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创新、排练新的杯花舞节目。继续进入学生团体和基层单位进行培训,参加更多有意义的赛事,并继续争取把杯花舞带到国外进行演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