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兴宁市结合自身实际,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相结合,立足三点,有效激活基层组织建设活力,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组织工作水平,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基层的和谐稳定。
(一)把握关键点,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该市把2014年村级换届选举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项重要内容。在换届选举过程中,实行“选举政策群众知道、选举过程群众参与、选举纪律群众监督、选举结果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的群众工作法,充分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民意、得民心。至今年3月底,全市491个村、社区,全面完成了“两委”换届,共依法选举产生“两委”班子成员2384人。较好地实现了该市市委提出的确保“一肩挑”和“交叉任职”比例均达到90%以上、确保依法依规、确保零群体性事件、确保60周岁以上干部全部退下来的要求。“两委”班子交叉任职实现了高比例。据统计:全市491个村、社区,共选举产生“两委”干部总数2384人,其中支委1469人,村(居)委2294人 ,村、社区“两委”交叉任职1379人,交叉任职率为93.8%,比上届91.3%提高了2.5%;村(居)书记、主任“一肩挑”455人,占491个村(居)的92.7%,比上届的85.9%提高了6.8%。“两委”交叉任职100%的有:福兴、宁新、新陂、黄陂、黄槐、径南等6个镇(街道)。村(居)书记、主任全部“一肩挑”的有:宁新、新陂、龙田、黄槐等4个镇(街道)。“两委”班子年龄结构明显改善。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60岁以上干部全部退下来,“两委”班子平均年47.5岁,班子成员大专以上学历183人,高中、中专以上1787人,占班子成员总数的74.96%,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中做到老、中、青梯次配备。妇女干部比上届598人增加64人,其中有6名大学生村官、780名经济能人和218名村级后备干部选进了“两委”班子,村(居)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二)找准着力点,强化基层组织经费保障。针对镇村基层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干部待遇偏低等问题,该市在市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基层办公经费,提高镇村干部待遇,让镇村基层腾出更多的精力搞建设、谋发展、保稳定,基层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得到明显好转,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一是加大投入保运转。2012年起,将镇街差额拨款人员工资待遇全部纳入市财政全额保障,连续3年以逐年递增100万元的方式,向全市20个镇街下拨保障经费,2014年后平均每年每个镇街可获得市财政300万元的经费补助,有效缓解镇级财政压力;出台《兴宁市村级经费保障实施办法》,对全市495个村下拨办公经费,确保贫困村每年每村的办公经费3万元以上,其它村每年每村2万元以上,有效地保障了镇村基层正常运转。二是提高待遇聚人心。2011年以来,四次上调乡镇机关干部津贴,上调幅度平均每人每月达1090元;今年村级换届选举后,进一步提高村“两委”工资待遇,每人每月增资200元,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其他村“两委”成员每月分别可达1300元、1100元,镇村干部待遇得到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凝聚了基层力量。三是加强保障解后忧。2009年2月起,严格按照《梅州市村(居)“两委”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要求,以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形式,对全市3097名村“两委”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由财政承担缴纳额度的60%。同时,从2011年起,财政累计投入2485万元,对离任村“两委”干部按不同的补助标准给予一次性离任补助或按月发放补助的形式进行补贴,切实解决村“两委”干部后顾之忧。四是完善村干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实施《兴宁市村“两委”班子、干部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在考核内容上采用“双百分”制,每年分别对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村干部报酬挂钩,有效地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凸显闪光点,打造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群。坚持培育示范辐射带动的办法,打造一批涵盖机关、农村、“两新”组织的基层党建示范点,将龙田镇、永和镇和石马镇新群村、新陂镇上长岭村、坭陂镇柑子村作为全市的镇村示范点,以“生态党建”为载体,坚持党的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一齐抓,继续深入开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实绩好、群众反映好,带头创业致富、带头优化环境、带头促进和谐“五好三带头”活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定刁坊等9个镇、福兴等3个街道、市委办等17个机关事业单位、五里等10个村、宁江等3个社区和鸿源集团等3个“两新”组织共45个单位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示范点,按照“八个示范”的要求,重点开展好“三学三听三看”、“四照四查四树”和“五治五纠五管”等主题实践活动,先行先试,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促使示范点成为全市教育实践活动的标杆、服务基层群众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