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力推动城区扩容提质,创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产城联动,以梅州城区为中心,以各县县城和雁洋文化旅游 核心区为重点,全区域创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构建“七星伴月”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抢抓梅县撤县改区、规划建设嘉应新区的难得机遇,统筹梅江区、梅县区与嘉应新区经济功能区的总体规划,提升交通建设、公共服务、城乡绿化水平,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以实际成效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到设立梅县区带来的实惠。江南新城要加快骨干道路、公共 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中轴线建设要初见成效,打通广州大桥与客都大道连接线,推进芹洋半岛品牌战略发展区建设。梅县新城要以富力城、喜之郎山水城等重 大项目为龙头,推进西片区大开发,新建客都大桥和新程江大桥,科学规划路网布局,促进新城与旧城、江南与江北联动发展。尤其要重点抓好“两城”周边的生态 工业园、休闲旅游产业园、客家文化产业园、梅县商贸物流园的规划建设,注重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发展,着力发展电子商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 代服务业,产城联动,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集聚发展。
各县县城和中心镇建设,要根据自然条件,科学规划,从容建设,打造森林里的宜居城乡。兴宁要加快建设新城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片区,努力建成梅 州城市副中心;丰顺要加快建设温泉宜居城、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区“一城两区”,打造梅州南大门;平远、蕉岭、大埔、五华要把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结合起 来,建设具有县域特色的宜居城市。22个中心镇要逐步建成有历史记忆、客家风貌的美丽城镇。以梅县雁洋、大埔大麻“六村联动”建设美丽乡村为示范,带动各 县(市、区)着力开发建设一批乡土气息浓厚的美丽乡村。
创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以叶剑英纪念园为龙头、以五指峰为中心,发挥生态旅游竞争性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连片建 设雁洋、松口、丙村、大麻、三河500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核心区,打造名副其实的国际慢城。以平远天道为龙头,以五指石为中心,串珠成链,整合资源,建设 平远生态文明休闲旅游示范区。保护开发三河古镇、茶阳古镇、百侯古镇等名镇名村和张弼士、李光耀、田家炳等名人名居,建设大埔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生 态、文化、农业、陶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发旅游商品,拓展旅游市场,重点完善和大力推介梅州市区至雁洋镇至南口镇的“小三点一线”、梅州市区至平远蕉岭 至大埔丰顺的“大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丰顺、五华、兴宁要发挥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的作用,抓出旅游新亮点。全市要广泛开展“我带大家游梅州、让您健康 又享受”活动,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力争把文化旅游打造成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的主导产业。
迅速开展新一轮绿化大行动,抓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一消灭三改造”,广泛开展“回赠母 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和“家家多种几棵树、户户保持整洁美”活动,狠抓重点县、交通干道沿线、机场飞机起降航线可视山区等重点区域的绿化。坚持效益 优先,分类指导,科学种植“林果茶竹药”,多种优质乡土树种,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提升林业生态效益。
(五)科学推进耕山致富,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更加重视“三农”工作,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打好科学耕山致富大会战,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要以“怎么种”为导向,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精致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金柚、慈橙、茶叶等大宗农产品为重点,每个 县(市、区)连片打造一批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梅州三宝”示范公园。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防止农地丢荒,鼓 励发展冬种,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梅州城区和各县(市、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加快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建设, 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动起来,参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集约经营,提高 农民务农收入。要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让梅州绿色有机农产品不断丰富城乡 “菜篮子”。
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认定标准,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生活方式。扎实开展修路种树搞卫生,规范农村建房,保护古村古宅 古树,综合治理生活垃圾,提高村庄规划建设水平,打造保持田园风光、融入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实施280宗、总投资22.35 亿元的水利项目,着力抓好山水林田湖的生态修复,让梅州大地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永续。
(六)以“三就一保一平安”为重点,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新成长劳动力全员培训、全员推荐就业“两全”工程,培训各类劳动力8万人次,转移就业10万人次。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为重点,出台创业资金扶持实施办法,促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
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全市25所实验中小学和幼儿园要全面动工建设,力争教育强县全覆盖,打造教育现代化示范区。支持嘉应学院东校区建设,筹 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教育办学层次。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申报一批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进围龙屋“申遗”工作。抓好院团改革后文艺 事业的发展,改编提升传统山歌剧、汉剧优秀剧目,推进市直媒体集团化改革,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梅江群众文化长廊,实施振兴“足球之乡”十年 规划,带动全市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改善卫生计生服务。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加快市县两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升级改造,力争 把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粤闽赣边区域性现代医疗中心。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展中医药事业和健康产业,力争用3-5年时间把梅州建设成为健康养生基地。积极 适应计生政策的调整,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大“五大险种”扩面征缴力度,力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稳步提高社保待遇 水平。建立健全城乡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提高低保、五保、残疾人、孤儿和养老的补助标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统筹产业发 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5-8个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示范点,确保扶贫扶到点子上、开发开出生产力。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大力弘扬叶帅精神,深入开展客家人品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 分挖掘客家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因素,编写“梅州客家家训”。推进“平安梅州”建设,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开展“打假治劣”行动,集中整治治安突出问 题和重点地区,维护社会治安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法治梅州建设,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落实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打击网络传 谣,净化网络环境。强化村民自治,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