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活动丰富
“春山公祠是我村中心点,1935年落成。”梅县区雁洋镇雁中村村民李龙芳说。据介绍,该村近年来投入20多万元对春山公祠升级改造,配套了功能室、小舞台、健身器材、篮球场等设施,成了村民休闲好去处,每天都有村民自发到这里吹拉弹唱、休闲健身。
春山公祠只是近年来我市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和示范文化祠堂、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建成省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6个、农村(社区)文化俱乐部229个、“一村一文化活动中心”453个。“我们把农村闲置的古民居(老祖屋、围龙屋)充分利用起来,经过建设,成了广大村民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场所。”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在市、县、镇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经费的同时,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设,据统计,近年来,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其中社会捐资高达6000余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慈善事业。
我市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抓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新建“文化驿站(台)”,打造“客都文化公益讲坛”品牌,启动文化“五馆”建设……在全省“十二五”中期评比和终期总评中,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均居粤东西北第一。
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梅州是世界客都,文化遗存丰富。在抓好文化传承方面,我市走出了富有特色的路子。
围龙屋等特色古民居是客家文化瑰宝。为进一步推动客家围龙屋的整体保护,我市启动围龙屋申遗工作,同时,依托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俱乐部等对特色建筑进行保护。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以来,全市维修和利用民居220多座(其中各级文保单位37座),挖掘、整理和申报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座。
我市还积极做好文物开发和保护工作,加强对五华县狮雄山建筑遗址、大埔县余里古窑址两处重大遗址的考古发掘。市政府与省文化厅已正式启动狮雄山建筑遗址保护开发省市共建项目。全面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任务。
我市还启动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并获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了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已通过文化部专家论证,正按程序报送国家文化部批准实施。我市将在更高层面、更科学系统地对原生态客家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我市扎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积极探索文化与不同行业间的深度融合,让文化产业迸发新活力。
以前提起文化产业,大多还集中在出版、发行、报业、广电、演艺等传统产业。如今,传统产业在不断升级的同时,文创产业不断涌现新军。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我市展出了青花瓷、竹制品等颇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各地客商青睐,58家参展企业现场成交金额529万元、意向成交金额3024万元。此外,我市通过配套相关文件,举办客家文博会、文化创意产品大赛,建立文创产品库等方式,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我市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等,引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目前,培育了玉庭楼创客空间、梅台文化创意园、纯然创意园等16家文化产业园区;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在梅州打造了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城市文化综合体、收藏文化示范基地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