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珠三角地区的宋女士,在梅州小住了半个月后,近日终于同意丈夫将家族在珠三角的部分生意转移到梅州,结束了夫妇俩长达半年的争吵。
“小住了一段时间,她终于和我一样,感觉到梅州是个适合居住和创业的城市。”宋女士的丈夫冯先生说,妻子经常和他说到一个细节,在梅州逛街的人是大大方方地把双肩包背在身后而不是护在胸前,这让她觉得这个城市很有安全感。而在宋女士看来,梅州的安全感远不止这一个细节,“而且除了安全感,还有舒适感。”宋女士说。
的确,作为山区城市,近年来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加上先天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宜居”逐渐成为梅州的代名词。
近日,广东省公安厅公布了2016年全省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第三方调查结果,梅州以群众安全感82.29分、公安工作满意度77.98分、总分80.14分的成绩,荣获全省“双第一”。此前,梅州刚刚获评2016年度“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
宜居环境是一种“软实力”。一座城市给人以安全感、幸福感,自然就能增加它的竞争力,这比任何广告宣传都有效,诚如外地商人冯先生所言:“我觉得将会有越来越多人像我一样愿意到梅州来生活、创业,为这个城市的发展提供‘硬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通讯员 彭华 王冠国
安全感看得见 下沉逾600警力实施治安大巡防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春日的梅城在霓虹灯的装点下显得绚丽多彩。忙碌了一天的市民,茶余饭后在公园和广场或散步或跳舞健身。城市中,回响着和谐的音符。
“无论白天晚上,出门总感觉安心,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警察。”市民王阿姨说,在梅州安全感是看得见的。
不久前,梅城闹市中心发生了这样的一幕:“110吗?我的包被抢了……”2分10秒后,派出所民警首先赶到现场。3分钟后,特警、巡警等警力全部抵达中心现场。民警到场后发现,这不是一起真实的案件,只是第三方机构在不“打招呼”的前提下对公安机关进行的一次测试,警方的快速反应和多警种的联动融合让第三方机构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梅州实行治安“大巡防”,画出平安防护最大“同心圆”的成效。
去年以来,为打造更安全的城市,梅州采取关口前移、以防为主的思路,启动了社会治安“大巡防”工作。启动当月,全市共下沉警力626名,全部屯兵街面;同时,投入29台移动警务车,覆盖了全市主要高速路出口及城区重点场所和复杂路段。
“移动警务车其实就是24小时运作的移动派出所和移动指挥所,具备了移动防控站、移动采集站和便民服务站的功能。”梅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陈俊钦介绍,在车上不仅可以与市局指挥中心和各巡防点视频对接,而且还可以通过警务大数据进行信息查询和比对,为群众提供服务。比如,“证明云平台”是梅州公安自主研发,并获得公安部创新大赛银奖和广东第二届粤警创新大赛金奖的便民服务系统,这次也同步应用到了移动警务车上。
市民李先生是城区一家单位的工作人员,上周末因为工作需要急需一份无犯罪记录证明。着急之余,小李突然想到了移动警务车可以受理户政、出入境和交管业务,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附近的警务车上。不出所料,民警通过证明云平台出具了证明,帮小李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移动警务车就像自己家门口的派出所,看见了有安全感,办起事来很方便。”李先生说。不仅如此,在第三方调查机构的随机访问中,有95%的受访对象认为治安比上一年度好,85%表示梅州治安非常好。
依托移动警务车构建城乡治安巡防点的同时,梅州公安针对流窜人员入梅作案的实际,敲定“以点扼线、以环控片、以片保面”的思路,大力推进“护城河”工程。去年10月以来,分别建立了16个市际、县际治安卡点,与3个省际公安检查站遥相呼应、共同形成梅州治安防范的“同心圆”。
梅州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530万。数据显示,自实施治安“大巡防”、打造安防“同心圆”后,梅州全市刑事警情下降10.1%,治安警情下降29.2%,日刑事警情平均在20宗以内。部分县(市、区)还出现了单日零发案的现象,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出行更加便捷 整治交通乱象助推文明城市创建
“以前接送小孩,最怕就是高峰期堵在沿江路,沿路都停满了车,进退两难,实施禁停后不仅路畅通了,心情也顺畅了。”3月27日途经梅州城区沿江东路送小孩上学的市民王先生深有感触。
此前的3月24日清早,梅城沿江东、西路原有的停车线被清除一空,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禁停线和标志牌。原本拥挤的路面一下子变得宽敞起来,经常拥堵的“肠梗阻”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这是梅州推进交通“大整治”的一个缩影。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梅州的小汽车保有量约4万辆,至2017年已经增长至35万辆,十年间增长近十倍。与此同时,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也同样在梅城开始出现,并越来越受到群众的诟病。特别是近年来,交通出行问题成为了梅州“两会”最为集中的议题之一。
为了让最广大的市民能够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成果,梅州公安在充分宣传、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从2017年10月开始,全面推进交通管理勤务模式“五化”改革,将警力最大限度下沉到路面,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对梅水路、金燕路、剑英桥南端环岛等乱象突出的路段进行全面整治。通过增设交通标示和中央隔离栏,重新规划停车线、封堵不合理路口,使城区通行能力明显提升。
其中,沿江东、西路实施禁停就是交通“大整治”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市交警支队长张庆贤指出:“一直以来梅州都缺少一条内环路,导致交通循环不畅。公安交警部门实施沿江东、西路禁停后,实际上就与梅水路、中环路形成了一个‘小内环’。应该说,公安机关在交通整治方面下着一盘很大的棋。”
与此同时,梅州市公安交警支队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交通秩序“大整治”,一边对道路出行规划进行优化,一边向不文明驾驶的行为说“不”。通过标本兼治,将文明出行和高效通行强行推入正轨。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机动车行驶至斑马线前,都能自觉停车礼让行人。
“在整治过程中,我们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既对酒驾等严重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也对诸如外地车不熟悉路线产生的轻微违法行为进行纠正提醒,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机动车礼让行人横过斑马线的行为,我们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使文明驾车的理念深入人心。”梅州交警支队直属大队的肖林深说。
近期社情调查显示,群众支持梅州交通整治行动的达98%,认为整治行动已初见成效的达95%,文明出行逐渐成为梅州“文化之乡”的一张直观的名片。
打造“梅州模式” 反电诈中心劝阻成功率100%
“没想到被盗的汽车竟然还能找回来,很开心,为梅州警方点赞。”今年1月3日,在梅州警方举办的打击盗抢骗赃物发还及警民互动活动中,拿回了数个月前被盗汽车的市民周先生说。
当天警方共发还被盗抢摩托车158辆、汽车14辆,现金154655元、文物古董65件,以及其他物品一批,吸引了近5万名群众参加并点赞。此次活动发还的赃物大部分是在“飓风2016”专项行动中查获的,因此也是梅州公安打击成果的展示。
为了深入推进“飓风”打击行动,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梅州公安对盗抢骗犯罪展开强力攻坚,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行市、县、派出所“三级办案”制度,不仅实现了责任捆绑,而且实现了资源共享,推动了打击力量的联动融合,有效提升了整体作战能力。
据统计,去年梅州全年全市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9.7%,逮捕人数同比上升6.3%,在“飓风2016”专项打击工作中,梅州首次挺进全省优秀等次。
今年2月上旬,梅州城区及兴宁、五华等地连续发生多起撬砸车窗盗窃财物的案件,虽然案值不大却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梅州市公安局刑侦部门立即牵头县区分局和派出所,对涉案线索进行串并,确定案件系同一伙人所为。在各级公安机关的无缝对接下,2月16日涉案的三名嫌疑人先后落网。公安机关一举破获系列盗窃案件57宗。
在整合各级办案资源的同时,针对梅州刑事作案人员大部分是流窜作案的情况,梅州市公安局还专门提出“情报信息请进来、打击犯罪走出去”的思路,深挖案源,向新型案件发起跨区域的集成战役。
去年10月下旬,梅州市公安局网警部门通过巡查发现一条线索,经扩线、碰撞和比对,掌握了一个涉及全国多省市的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在市公安局的统筹下,多警种发起梅州首场跨区域集群战役“安网12”,并赴河北邢台和广东多地开展侦查抓捕,首战抓获10名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嫌疑人,其余100多名涉案人员由公安部发起集群战役,打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安机关的声威。
合成作战不仅提升了打击效能,也在挽回群众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去年10月25日上午,梅州公安反电诈中心通过多警种研判,发现一名嫌疑人冒充公检法人员正在行骗,及时致电当事人进行劝阻,使之免于上当受骗。
反电诈中心运行以来,警方劝阻成功率达到100%,同时快速止付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最快只需两分钟就能实现止付。不久前,梅州通过启动快速止付机制,还成功为一名受骗群众赖先生追回被骗的19万元。“以为被骗的钱肯定要不回来了,没想到警方还能帮我止付,减少了我的损失。”赖先生事后说。
依托合成作战的资源,梅州反电诈中心对电信诈骗形成了有效的隔断,被省公安厅推广为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梅州模式”。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及梅州争创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双第一”的动力和支撑时,陈俊钦回答道:“市委、市政府对公安队伍高度厚爱,群众对人民警察的信任支持,是梅州公安的最大优势。仅去年至今,市委书记谭君铁就先后15次批示肯定梅州公安工作,为广大民警加油鼓劲。”
梅州既是广东首个宜居城市示范点,也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因此,公安机关积极回应群众对平安的诉求,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对提升城市品位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是与梅州的形象和定位相匹配的。“梅州公安将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姿态,积极回应群众呼声,为走好梅州公安新长征,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创新更多机制,迈向更高水平。”陈俊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