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医生下社区,推动家庭医生服务,把更多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前,一场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为目的的医疗改革正在梅州进行,这一改革正合乎“健康中国”的目标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国家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
对于这些内容,梅州已经在积极探索,加快推进。
推进分级诊疗加快医疗资源下沉
“医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难题,我国探索了多条医改的路径,但方向都是明确的,就是保障人民健康。”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人民医院原院长林新华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国内医改正进入深水区,将医疗资源下沉是新探索。“我发现,梅州正在做医疗资源下沉的有益探索。”
听说县人民医院的专科医生来坐诊,蕉岭县新铺镇的涂先生一大早便带着女儿排队候诊。“不仅医院面貌焕然一新,还经常有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来坐诊,让我们对卫生院更放心了。”蕉岭县人民医院新铺分院去年底刚完成外部装修,整洁、大气的风格获得了涂先生的赞许,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更获得涂先生的青睐。“我们也不想一生病就往县里医院跑,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了,我们也会更信任卫生院。”
2015年始,新铺镇中心卫生院与蕉岭县人民医院形成医疗联合体,卫生院更名为蕉岭县人民医院新铺分院。由蕉岭县人民医院帮扶新铺分院建设,帮助新铺分院进行外部整修,定期派专科医生前往坐诊,并对新铺分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别医疗机构携手形成医疗联合体的形式被称为医联体,目的是为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形成分级诊疗的态势。梅州市从2015年起以蕉岭县和平远县为试点,开始探索医联体建设。2016年,国家卫计委将梅州市列为分级诊疗试点城市,借此契机,梅州全面铺开医联体建设。同时,梅州多次提高住院报销比例,从2016年3月起,一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至95%,二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至85%,以医疗保险政策作引导,鼓励参保人员就近就医。
“分级诊疗是理想化的状态,需要多年打基础才能实现,而医联体便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工程,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从而留住病人。”梅州市卫计局医政科科长汪永光介绍,开展医联体试点以来,梅州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以平远县和蕉岭县为例,平远县石正镇和八尺镇、蕉岭县新铺镇和三圳镇卫生院门诊同比分别增长了4%、11%、25%、32%,住院人数同比分别增长244%、150%、590%、180%。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是分级诊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梅州市从2014年起,在江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蕉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目前这项工作也得以全面铺开。
“医疗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分级诊疗便能实现这个目的。仅仅把三级医院做强做大是不够的,需要各级医院共同发展,从而有序分流病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林新华说,新医改的一项基本内涵是向“全民健康”的方向转变,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建立新机制解决新难题
2016年,“全面二孩”正式实施的第一年,迎来了第一批二孩生育高峰,一年内,梅州市新增新生儿71292名,同比增16%,新生儿急剧增长,并未给各医疗机构带去超负荷的压力,因为针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梅州早已做好了部署。
“全面二孩”的推行,高龄产妇为主要群体,从而增加了生产难度。2016年9月,梅州市正式挂牌成立“梅州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梅州市新生儿救治中心”,畅通了全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重症救治的“绿色通道”,并要求到2017年底,各县(市、区)均将建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梅州是遗传性疾病的高发区,新生儿逐年递增也增加了遗传疾病筛查工作的负担。在对遗传性疾病筛查工作的探索中,梅州市研发的新生儿遗传病筛查技术和滤纸干血斑地贫基因检测技术为“全国首创”技术,并被国家卫计委向全国推广。梅州市政府将“建设市县两级出生缺陷干预中心,对孕产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予以补助”纳入2016年政府十件民生实事。至2016年11月,梅江区、梅县区出生缺陷防控中心已经通过市级验收,落实补助经费共924.68万元。
同时,梅州市支持儿童特色专科建设,梅县区中医医院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在全市率先设立儿童康复科,提升梅州市残疾儿童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为保障妇女健康,梅州市政府将“为35—64岁城乡贫困妇女免费检查乳腺癌、宫颈癌”列入2016年十件民生实事,印发了《梅州市城乡贫困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实施方案》,探索适合梅州市的妇女“两癌”检查服务模式。市县两级财政计划拨付500多万元为全市32995例35岁至64岁的城乡贫困妇女免费检查。
面临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介入,缓解问题带来的危害,是梅州市卫计部门一贯的传统。为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效能,形成医院领导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梅州市创新方式,切实推进市属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2016年,梅州市制订了《市属公立医院领导人员转变任命及管理方式试行办法》,实现医院领导人员由委任制向聘用制转变,有效落实院长负责制。同时,积极开展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工作,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员管理新机制。
此外,为了扶持中医药建设,梅州市开展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和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各2个,为中医药健康有序发展打下基础。
“我在调研中了解到,面对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梅州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林新华说,医改进入深水区,需要针对新问题适时调整运作机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培养医疗人才
人才是新医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培育和引进医疗人才方面,梅州不遗余力,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
今年初,梅州市人民医院成为粤东地区首家获国家卫计委批准,开展孕妇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项目的医院,留美博士、该院中心实验室主任赵平森是该项目负责人之一,也是梅州市引进的高端医疗人才之一。“刚从美国回来时,国内数家大医院向我抛出绣球,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梅州,不仅因为这里的客家文化底蕴,更因为这里对人才的尊重,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赵平森说,他2014年通过梅州的“千人计划”引入到梅州市人民医院工作,医院不仅给予他丰厚的薪酬,还帮他的妻子安排了工作岗位,让他为梅州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时无后顾之忧。
这是梅州重视医疗人才的一个缩影。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加快“健康梅州”建设,近年来,梅州市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环境,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医疗技术人才。结合梅州市“千人计划”,以丰厚的个人生活补贴吸引人才入梅。“部分医院在‘千人计划’的基础上给予高素质医疗人才购房等方面的补贴。”
同时,梅州市注重在职医务人员的培养力度,极力促成省内外知名医院与本市医院结对帮扶,以不定期专家坐诊和远程诊疗的形式,让本地群众享受顶尖医疗专家的诊疗服务,鼓励医院聘请专家学者做客座教授,为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市内各级医院之间畅通培训渠道,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医务人员可到市级医院接受培训。市级医院也需每月或每季度轮流派出1名医生驻在基层医院服务。
“通过畅通市、县、社区间医务人员之间的培训渠道,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从而为医联体建设服务。”上述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完善的激励机制也是梅州市医疗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梅州市、县两级不定期举办评选活动,每年都会评选出一批“最美中医”“最美护士”等,给予鼓励,将梅州医务人员的正能量进行传播。
“有人才才会有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梅州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但并不是最完美的状态,在关心人才和爱护人才上还需继续努力,让人才能留下来。”林新华说,良好的用人氛围不仅能助力区域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形成好的医德医风、和谐的医患关系也十分有益。“从而加快医改的步伐。”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
“报告中关于扶贫的一系列表述,再次体现了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同步实现小康的希望。”全国人大代表、大埔县桃源宝原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新东村党支部副书记邓振龙说。
梅州拥有全省十分之一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这项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影响着广东脱贫攻坚大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要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产业扶贫是关键。邓振龙认为,实施精准扶贫要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通过自我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确保脱贫效果持续。“每个地区根据各地资源的情况,做有特色的扶持,如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打造‘一村一品’”。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人民医院原院长林新华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大病医疗保险的报销水平。“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邓振龙则认为对没有劳动能力的高龄贫困人群,要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解决贫困户养老的后顾之忧。“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难以真正实现老有所养。”邓振龙建议,对口帮扶单位可提高贫困村贫困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进一步提高贫困户养老保险待遇档次。
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 助推教育均等化
长久以来,教育公平一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之一。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办好公平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
“今年两会释放出了鼓舞人心的教育改革信号。”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教师李杏玲说,作为一名山区教育工作者,看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和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觉得十分振奋。“这意味着山区学校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结合梅州教育现状,如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李杏玲认为,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津贴是关键。“在政策上对农村教师适当给予倾斜,给出有吸引力的福利津贴,让吸引优质师资到偏远地区服务。”此外,李杏玲认为,梅州要畅通教师交流平台,打破距离屏障,增加地区之间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机会。
“软件上要加强偏远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硬件上,山区学校的教学工具也相对较差,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李杏玲认为,信息化校园建设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打造公平教育的环境。“信息化校园建设有助于各学校之间共享教育资源,拓宽教师视野,让教师的教育方式更多样化。目前梅州市一级学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开展较好,乡镇还比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