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罗蔼其传》(罗可群撰)即将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岭南学》刊出,它以手稿为根据,记述了清末民初兴宁著名的文化学者、客家文化研究先驱、《客方言》作者曲折的人生道路。此传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值得一读。本栏选刊其最重要的一个章节,以让读者先睹为快。 □罗可群 起名寄意 少时苦读 罗蔼其(1867-1938),名翙云,字蔼其。其名与字的关系,典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 媚于天子。”寓意凤凰高翔,大有作为,将受皇家重用。家谱名元愔,晚年自号遁夫。出生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八月初十日。家里人口众多,同胞兄弟姐妹 多达七人。大姐比蔼其年长十二岁,贤慈勤俭,酷类其母。爱护弟妹,无微不至。蔼其深受母亲和大姐关爱,感情甚笃。回忆往事,蔼其有一段抒情文字,发自肺 腑,感人至深:“吾见大姐如见吾母也,”“吾总角时,大姐之携持保护我者,即事过情迁,而偶一感触,犹仿佛其形似。曾几何时,吾既齿豁头童,颓然衰朽,而 大姐亦老矣,白头骨肉,相见依依,此景此情,淡而迩挚。”(《恭祝清敕封孺人晋封安人大姊大安人六旬晋一荣寿大庆》) 在家人的影响下,蔼其从小就喜爱读书,常常废寝忘餐,夜以继日。每天晚上,都在微弱的豆油灯下刻苦攻读。有一次,因为靠得太近,灯火烧到额头,皮肤烧伤 了,但他还是坚持读下去。他在哀悼朋友的文章中,深情回忆小时候跟随当塾师的父亲,和朋友一起研读经典的情景:“子列门墙,我亦侍读,犹有赞虞,同盟心 腹。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年之中,磨砺以俟。我有君有,子击节赏。其疵与瑕,瓦石以磢。子构思迟,晷以膏继。余谓根薄,宜厚其基。发箧叫呼,遂攻书史。 期五寒暑,治及诸子”(手稿《辛壬杂稿》第77页),当时用功情景,历历在目。 光绪十二年丙戌,蔼其以县案第二名,州试案首,受知督学汪鸣銮,取第三名补邑庠生,当了秀才。光绪二十四年,督学长沙张伯熙取一等第五名补廪膳生。 落榜撰联 牢骚满腹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光绪二十七年辛丑,蔼其参加科举考试不售,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满腹牢骚,以长联抒写愤怨之情: 儒巾误我,至于今,头欲童,齿欲豁,更腹闷欲饱,自悼鸡窗灯火,费许多髓血精神,仅博一上舍生员,收用了二两八钱庠饩,救不得饿,抵不得寒,却偶然揽镜沉思,笑辜负者般汉子; 笔砚劳人,做弗到,耳无闻,目无见,并心死无知,且将蠹朽文章,畧编定丙丁甲乙,概付诸祝融远祖,求免他三年两考工夫,誉也何荣,毁也何辱,只兴起巡檐弄赏,说什么那样功名。 联句中说的“祝融远祖”,指的是火神祝融。据罗氏族谱载,罗姓都是祝融的后人。蔼其愤懑地要将自己的文章付之一炬,再也不想去考科举,博取功名了。但仿佛是意犹未尽,蔼其又拟家中石柱一长联: 为吏不能,为商不可,除却这十三经、廿四史,数万卷古今中外图书,偕祖孙父子兄弟叔侄,永夕永朝,更无别路转弯处; 于天何怨,于人何尤,留得它二顷田、一畦菜,卅几间新旧大小房屋,素贫贱富贵夷狄患难,我行我法,哪管凡夫冷眼观。 蔼其叔父宜璘(季超),也是老师,即时对他予以劝慰:“得失数也。子姑读书安命,勿馁初心,将来学成名立。即不科名,亦吾家驹也。何愤愤如此?”(手稿 《联诗杂什》第51页)叔叔的这一番话,说得十分在理。蔼其激愤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他在教书养家糊口的同时,又拿起书本,照样寒窗苦读,继续朝“学而优 则仕”的道路走下去。 清末乡试 题目艰深 和许多士子相比,蔼其是幸运的。他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乡试中,蔼其由优廪生中式第63名举人。 当年考试情况,手稿《先荣谱》有详细记载:“是科废八股文体,以经义策论试士。首场试以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二场试以外国政治工艺策五篇,三场试以经义三 篇”(《先荣谱》第15页)。所有题目全无句读,要考好,首先要正确断句。(本文为方便读者,笔者加上了标点符号。下同) 蔼其第一场考试,五篇的题目分别为:“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论”“侠以武犯禁论”“张说奏罢边兵二十万,使还农论”“苏轼、吕希哲等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 论”“许衡为国子祭酒,诸生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论”(《先荣谱》第10页)。这些题目,若不熟悉中国历史,不熟读古代的政论文, 没有相当的古文基础,是绝对做不好的。 第二场,考士子的视野,看应试者对外国的政治经济有多少了解,对当时的洋务运动又有哪些建议。下面我们来看看当年罗蔼其要面对的这五道“神题”,便知道清末西学东渐之时的科考有多么的不容易: ●“泰西遍行金镑,以先令、本士、佛朗、生丁互易,各有定值。中国议行金币、银元、铜元,宜酌定价值,以便输纳而裨国计策。” ●“天下大利必归农,工商皆其委也。中国地大物博,宜如何兼采泰西农学,各任土宜广种植以尽地力策。” ●“工艺局厂有裨贫民生计,兼塞洋货漏巵,我利甚溥。各郡县收恤孤贫,尚多善举,若酌移经费以资兴办,尤得教养兼尽之意。此外集赀推广,有何良法策。” ●“自各国治外法权得行于通商口岸,华洋涉讼莫得其平,宜参用中西法律,商订通行律例,以理交涉,而免庇纵策。” ●“粤东为濒海要冲,守口设炮台,自是省防先务。若增置战舰,控制南溟,可以遏敌船之往来,作闽沪之屏蔽,经画布置,其要安在策。”(手稿《先荣谱》第13页) 第三场,是经义考试,对熟读“四书五经”的士子,相对而言,就较好对付了。蔼其要做的三道试题为“推而行之谓之通义”“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义”“经正则庶民兴义”(手稿《先荣谱》第15页)。 这次乡试,既有中学又有西学的内容,难度很大。结果兴宁仅有蔼其一人中举。 创办新学 苦练书法 封建时代,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中了举的蔼其,即以其身份,从事教育事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兴宁设立学务公所,聘请罗蔼其为首任总董, 并兼县视学。蔼其对工作认真负责,常常深入山乡,调查了解乡村教育的真实情况,深受好评。其家人至今仍保留有当时县令所送的牌匾,上书四个大字:“羽翼文 明”。第二年,各地大兴新学,创办学校。可是兴宁缺少合格的师资,于是,他又与王蔚奇、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简易师范科(后来改为兴宁县立第一中学)作育人 才、培养教师,使兴宁的新学有了迅速发展。 中举后的蔼其,可谓是春风得意。然而,他头脑始终清醒,知道自己仍有许多不足。同村的秀才葆仁曾对他直言不讳:“你是举人,但你的字没有我的好!”这一句 话深深刺痛了蔼其,他痛下决心,苦练毛笔字,坚持不辍,终于练出了一手秀丽端庄的行楷,这对他后来能被钦点为内阁中书,当上政务会议处文案官,应该是不无 关系。 凤凰于飞 钦点中书 光绪三十一年,皇帝下诏罢科举。后根据直隶总督袁世凯所奏:“嗣后三科内,令各省督抚学政,每一年保送举贡,照会试中额,加两三倍,送京考试。凡算学、地 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治等事,但有一门专长,皆可保送俟考”(手稿《先荣谱》第7页)。当时的考试有两场:一场是经义史论,一 场是专门学。其取中者用为主事、中书、知县等官。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正月,两广总督周馥在广州考院主持考试,应试者为各府、州、县举贡,取正取六十七名。蔼其入选,被保送入京会考。 蔼其进京后,忙于参加会考,非常紧张,连家书都顾不上写。在国子监举行的会考,四月初十日为头场,题目是“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义”“唐李 泌劝德宗释怨结回纥论”(《先荣谱》第8页);十四日二场,只有一道题:“单税复税学说纷如,究以何种制度为优?试详其说”(《先荣谱》第8页)。各省保 送参加会试的举贡多达一千四百六十二人。五月十三日发榜,共取中三百七十一名,广东取中十八名,蔼其名列其中。 六月初四日,保和殿复试。经大臣陆润庠等十二人阅卷,得三百六十九人。在丁未殿试时,蔼其为二等第一十二名。六月二十三日,由礼部带领引见,钦点内阁中书。 清朝体制,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载:“清于内阁置中书与贴写中书各若干人,以满、蒙、汉军旗与汉人充任,掌选拟、记载、翻译、缮写等事。康熙初年定制, 汉人中书专以进士、举人注拟,间或以散馆庶吉士及进士朝考入选者充任。”由此可见,内阁中书虽然不是高官,但是在皇帝身边做事,要求并不低,其任务亦颇为 重要。 光绪三十三年,清廷改考察政治馆为内阁会议政务处,命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尚书为议政大臣。凡各省督抚奏请应兴应革之事,交政务处大臣议奏。设立时,调 用内阁中书五人充文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以政务沉繁,又拟增数员。大学士孙家鼐、张之洞奏请:合满汉中书,通过考试录取充任。即以内阁会议政 务处为试场,试以奏折,取通达政体者三名。蔼其以第三名,奏派为内阁会议政务处文案官,官居五品。 山村飞出金凤凰,蔼其当上了京官,果然与他的名字相应,确实是“维君子使,媚于天子”的“吉士”,成为不是“进士”出身的进“仕”。就其所任官职而言,却 比以前的许多进士(一般是七品)还高了两级。他这一路考来,我们今天认真看看所考的题目,着实不简单。蔼其能闯过这些难关,说明他不仅有深厚的国学功底, 而且眼界甚宽,对西学亦有相当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