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艳良 杨敏 曾舒婷
2013年,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的春雨再次滋润梅州山区。三年间,27.0495亿元资金投入到386个贫困村,12418个贫困村扶贫项目、334780个贫困户扶持项目落地开花,让一个个贫困山村一步步破茧成蝶,呈现出崭新面貌。
发展特色产业
实施造血扶贫
农民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情感。在“一村一策”政策的指引下,帮扶单位积极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广州市司法局在兴宁市新陂镇乐仙 村引进水龟养殖项目,投资80多万元建起200平方米的厂房,引导全村156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合作,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7万元收入;梅县区松口 镇与梅县高山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对车田、铜琶、蓬上、梅教4个村实施连片开发,新种植金柚1500亩、蜜柚1100亩, 辐射带动农户1000多户,户均增收达5000多元。
在发展传统种养产业的基础上,帮扶单位还利用贫困村资源禀赋,致力发展特色产业。梅州市农业局除了帮扶梅县区丙村镇银竹村发展水稻、花生、马铃 薯等特色农业产业外,还建起了“周末时空”休闲基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广州番禺区石楼镇在帮扶五华县安流镇半田村过程中,利用该村深厚的传统音乐文 化底蕴,帮助村民组建了半田村民族音乐艺术团,开展文化事业帮扶。
特色产业帮扶,让“输血”变“造血”,贫困户和村民有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三年来,全市实施生产经营类帮扶项目1601个,带动农户 615484户次(其中贫困户138013户次)。至2015年,我市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10万元(村均9.87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 8892.59元,分别比帮扶前增长14.8倍和2.36倍,基本实现脱贫目标。
夯实基础设施
改变农村面貌
日前,记者在大埔县高陂镇桃花村桃花小学看到,一栋崭新的教学大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孩子们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站在三楼的走廊上往下 望,只见一条水泥路如一条白带般向村庄延伸。“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村道、自来水、文化广场、标准化示范小学、垃圾池、绿化带,我们以 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现在都实现了。”桃花村党支部书记黄小明说。据了解,三年来,广州市工商联筹集约1941万元,实施了20个基础设施类项目,将桃花 村打造为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丽乡村。
据统计,自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累计完成道路硬底化1313公里,建设农田三面光水渠1419公里、文体场所1415个、村卫生站246个、垃圾集中堆放设施10636个、路灯设施16592个,解决了102320户农户的饮水困难问题。
除了改变乡村面貌,帮扶单位还注重改善民生。2013年以前,大埔县旧寨里村贫困户杨锡奉因妻子病逝,独自抚养一对儿女,全家居住在60多平方 米的破旧老屋里。广州市民政局帮扶后,他争取到了危房改造金,获得了蜜柚种植技术和生产资料,儿女通过帮扶单位介绍找到了工作,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改 善民生是我们开展帮扶工作的一个重点,比如帮村民买保险、争取住房改造资金、节日慰问群众、奖教奖学等。”广州市民政局驻旧寨里村帮扶干部白儒说。
三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我市新纳入低保3012人,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0759人,实施农村住房改造38853户,实施“两不具备”村庄搬迁7665户,为172户贫困户发放贴息小额贷款143.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