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柯 特约记者 丘佳纳
大埔县百侯镇文化厚重,书室、祠堂、楼阁等大量古建筑坐落其间,清澈美丽的梅潭河水穿流而过,一派古朴幽静的景象。记者日前走进百侯,感悟各式古民居、牌匾楹联和石刻中镌刻着的家风家训和“百侯出百侯”的独特人文景观。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
兰台书室坐落在通议大夫第旁,是清乾隆年间“一腹三翰林”之一的陕西按察使杨缵绪修筑、供族人子孙读书的地方。从书室门口望去,一眼可见4处或 方或圆的门槛。据介绍,门槛数量及造型寄寓了祖辈对后人的期许。“一方一圆的造型表示‘无规矩不成方圆’,4道门槛代表古时科举的童试、乡试、院试、会 试。”记者穿过四道门槛,走到天井处回望,发现地面铺着的圆润鹅卵石拼成了一只巨大的“金钱龟”,而门槛则间隔出首、颈、身及四肢,一问方知内含“独占鳌 头”之意。在近代教育改制前,镇内萧、杨、邱、池4大宗族私塾达40座以上。百侯文风鼎盛,由此可见一斑。
侯北村的蜜柚公园,蜜柚林中有两株百年古树。其中一棵树前矗立着上书“培才龙眼”的石刻。百侯镇劳保所所长肖佳佳是龙眼树主人的后辈。他说,起 名“培才”,是说祖辈用这棵树培育了两代人读书成才。“这株龙眼树是我外曾祖母种下的,如今每年还能结出近千斤的龙眼。当时家境贫寒,为凑齐我外婆和舅公 的学费,外曾祖母只能靠卖龙眼和杨桃挣钱,后来我外婆又靠它供5名子女完成学业。”肖佳佳说。
立德修身,积善劝学
走入侯南村三十六巷,每个路口都有导引牌,指引行人前往不同的老宅。这些老宅的匾额大多与立德修身有关,包括素谦公祠、尚德公祠、敦德堂、世德堂等。“与崇文重教一样,立德修身也成为家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侯南村村支书杨智琪说。
侯南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是借用古民居素谦公祠改建而成。老屋新用后,记录家规家训的楹联也为更多人所知。“你看,我们家的上下两副门联就是提醒族人要修身立德。”素谦公祠现任管理人杨谢珍指着“素心铭志,谦德留芳”几个字说。
问起家中有何家风家训,肇庆堂屋主、退休教师杨振昌直言是镶刻在厅堂屏风上书的“福缘善庆”。他说:“原话是‘祸因久积,福缘善庆’,出自《尚 书》。”他曾祖父母经常为穷苦村民施粥,帮乡里修路建校。因祖辈行善积德,肇庆堂历经数次政治风波,却在乡邻保护下得以保存。杨振昌和家族兄弟秉承家风, 兄弟5人曾共同赡养一个居住在肇庆堂中的聋哑孤寡老人20余年,直到老人过世。
慎终追远,秉承祖德
在百侯十字巷东边,一座建于清乾隆初年的灰砖民居底部刷上一人高的朱红颜料,格外醒目,匾额上是红底黑字的“百忍楼”。步入室内,天井院墙上分 别悬挂着“百忍楼与百忍歌”宣传栏、百忍文化生活栏。生活栏上展示着族人子女以“百忍”精神创作的诗歌散文及家族合照等。正堂新开辟为百忍楼纪念室,两旁 是“百府重光扬祖德,忍楼焕彩育英才”的门联。百忍楼管理人杨元璋说:“2004年对百忍楼进行修缮后,我们根据祖屋留下的匾额门联以及代代相传的家训家 风,挖掘整理出百忍文化。这样做是为了传承先祖艰难创业、忠厚为人、诚信经商的精神,昭示子孙‘能绳祖训,百忍其成’。”
经过280多年的传承,百忍楼杨氏子孙多以“广、和、德、义”为商号经商,在百侯更有“无广不成街”的美誉。杨元璋说,近现代以来,其家族走出了多位将军和高级干部,仅高级知识分子就有300余人,海内外经商者更多。
“慎终追远”的家风在百侯各大家族中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也是族人对“孝”的体现之一。在通议大夫第正堂的左墙上整齐悬挂着21幅红底金字的匾 额,上书“永不忘宗”“祖德绵长”“思亲念祖”“海外思源”等字。“匾额多是家族后人在外打拼有成后返乡祭祖时挂上的,为了光耀门庭,也为了怀念祖上。” 讲解员杨惠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