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 柯 特约记者 丘佳纳
坐落在大埔县东部的百侯镇,人文底蕴深厚,古有“一腹三翰院”“诗书世家”“兄弟七进士”,科甲显赫;近有原广东省委常委杨应彬、中科院院士杨 文采等,英才辈出。1933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飘过崇山峻岭落地百侯。自此80年的时间里,22位省部级干部、近百位厅级干部和1000多位高职称建 设人才从这里走出。记者连日探访百侯,在展馆里追溯历史,在学校中环视“陶园”,深根文化土壤的“陶花”常开不败,成为百侯教育一大特色。
百侯文风滋养“陶种”生长
座座小花园与片片球场点缀着百侯中学,或古朴或崭新的教学大楼错落有致,陶行知塑像矗立其中。一幅长约30米的标语如中轴线般,从校门口一直延 伸到行知广场。但这只是“开始”,校园教学楼的外墙上、走廊旁、课室内,随处可见陶行知关于成才、求知、为人等各类条幅、语录,整座校园都被陶行知教育理 念所“包裹”。百侯中心小学、侯北幼儿园等其余6所学校亦是如此。
“陶行知教育理念能在百侯生根开花,离不开百侯崇文重教的学风以及良好的文化教育传承。”百侯中学校长邱立志说。明清时期,百侯考中进士举人达 135人,各房大都设有私塾、书院,而百侯耕读传家、文风鼎盛也被陶行知誉为“文化为公、百侯精神”。“这使陶行知教育理念得以在百侯推行、乡村教育改革 得以开展,有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百侯中学陶行知纪念馆中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记载着百侯在不同时期普及与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情况及成果。1933年,陶行知弟子潘一尘等人 在百侯开展“生活教育”体制改革,推行“小先生”制,鼓励学生当先生教长辈、教姊妹学习知识等,都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当时全乡办起了77所夜校 和家庭夜校,小先生有700多人,夜校学生中既有孩童也有老太太,最多时有3000多人。”百侯中学教师肖利君说。
文化教育打造“陶”字品牌
“在崇文重教的乡风民俗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在百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随着时代发展演变,延续至今。” 邱立志告诉记者。
作为陶行知先生当年“生活教育”思想全国四大基地之一,百侯镇各间学校在教学上积极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陶”式校园文化,营造“陶”式师 德校风,实施“陶”式素质教育,铸就“陶”式人格,真正做到陶行知所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近几年来,全镇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 学风,学生违法犯罪率均保持为零。2009年,该镇还成为我市首批成功创建的“广东省教育强镇” 。
迈入百侯中心小学青少年宫,陶行知语录与各类荣誉一同悬挂在活动室显眼处。校长张育仁提及该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大埔县参加市级棋类运动会并夺得 冠亚军时,一脸掩饰不住的自豪。“我们支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参加集体活动、发展兴趣特长,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在生活中也能成长成才。”
每到汉乐选修课时间,百侯中学30余位非毕业年级的学生便从各班汇聚而来,或轻点扬琴弹三弦、或巧拉胡弦吹竹笛,在汉乐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有 模有样地弹奏起一曲曲经典汉乐。百侯中学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特长班,以及武术、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趣班同样受学生欢迎。作 为授课老师之一、百侯非遗项目传承人杨良胜表示,自2011年开课以来,已有300余位百侯学子踏入民俗师门,“学生们还自发上门跟我学习民俗表演,并多 次参与了县、镇的重大节庆活动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