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发端于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了第35个年头,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如今已是各行各业的中坚。而改革在促使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逐渐进入了深水区。改革下一步改什么?怎么改?中国的改革对世界意味着什么……都是当下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的话题。
回首35年改革,党中央已召开了7次三中全会。鉴于历届三中全会都承担着规划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人们期待即将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一周年之际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对这一议题给出方向性部署。
改革的复杂之处——
35年前,改革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普遍实惠:冤案平反,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企业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
35年后,改革正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阶层,遭遇错综复杂的利益碰撞。
“改革已进入胶着期。改革谁、谁来改,谁受益、谁受损,群体之间、体制内外、上下之间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心态。”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改革的艰巨之处——
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伸得过长,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顽瘴痼疾。
转变,势在必行!但转变,又何其之难?!
某种意义上讲,今天,政府既是改革的主导者,也是进一步改革的对象。改革需要壮士断腕,断别人的腕难,断自己的腕更是难上加难。
改革的紧迫之处——
现阶段中国的改革,每一项决策,都可能受困于“做蛋糕”和“分蛋糕”的众口难调;每一步创新,都可能面临保守僵化和超越阶段的双重挑战;每一次突破,都可能遭遇“渐进式”与“闯关式”的路径选择。
然而,改革,时不我待。
35年前,如绝地反击,不改革,死路一条。
35年后,如逆水行舟,不改革,不进则退。
中国改革的航船,正行驶在转型的“历史三峡”之中。除了激流勇进,我们别无选择!
■回顾
10次集体学习透露治国新思路
专家解读:今天起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释放更多改革积极信息
中共十八大闭幕以来,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共举行了10次集体学习。主题依次为十八大精神、改革开放、和平发展道路、依法治国、反腐倡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海洋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这些主题透露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探索和新思路,也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积极的改革信号。
既是集体学习也是战略导向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远认为,集体学习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推动我国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高层领导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完善国家政策和决策。”他指出,这是非常好的高层咨询平台,各主题均与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密切联系。“既是集体学习,有专家咨询的作用,也对国家发展起到了战略导向作用。”
从最开始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到之后议改革、说开放、谈外交、论法治,再到住房等民生话题,最高层的施政着眼点逐渐聚焦。任远分析,领导层集体学习的过程也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主题设置与领导层治国理政的思路相吻合。
制度改革和全面开放是核心
任远认为,10次集体学习的核心,是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的5年乃至10年,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改革开放。”任远分析,“改革”指的是完善制度建设,打造更加完善和谐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实现更良好高效的国家治理;“开放”则是要实行更全面的对外对内开放,减少体制的限制和行政性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