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顾震球
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主任张银俊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青少年是中国感染艾滋病数量上升最快的一个群体,而其中90%以上的青少年艾滋病通过性传播。艾滋病入侵校园、感染者年龄越来越小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事实,也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张银俊此次应邀来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61届会议。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她的主要做法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援建“青爱小屋”,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这一做法被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官员形象地比喻为“在上游拧紧水龙头”。
张银俊说,她是以一位母亲的身份投入到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通过向学校援建“青爱小屋”,加强艾滋病防治教育,让青少年及其家长不再谈“艾”色变,从源头上拧紧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水龙头”,有效遏制艾滋病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蔓延趋势,为实现联合国在2030年消灭艾滋病疫情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银俊说,她在2006年发起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刚起步时遇到很大的阻力,因为社会上谈“艾”色变、谈性色变。
不过,在她与团队的努力下,有一所学校的校长终于决定尝试在学校设立“青爱小屋”,并开设有关防治艾滋病的课程。随着时间推移,张银俊团队如今在中国二十几个省市区的各类学校设立了1000多所“青爱小屋”,直接受益者达到1000多万人。
张银俊说,有效开展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核心是做好性教育。在她看来,为了教育孩子,需要先教育家长,为了教育学生,需要先教育老师。为此,她与团队办起了性教育教师种子班,并资助成都大学设立了“性教育辅修专业”,专门培养从事学校性教育的专业人才。
十多年来,各种培训项目总共培养了5000名性教育专业教师,性教育通过他们走进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校园。接受性教育的孩子了解有关知识,能够避免接触感染源,“这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张银俊说,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学校性教育,全国城乡学校邀请他们讲课辅导的也越来越多。她说:“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和性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扶贫工作,如果一个家庭有孩子感染上艾滋病或者有女孩堕胎,那么这个家庭的负担会很重。”
张银俊说,为了联合国能在2030年实现“零艾滋”的目标,2015年12月,张银俊在北京携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代表苏凯琳共同发起“天下母亲,以爱抗艾”国际公益签名活动,孩子和年轻母父成为签名活动的主力军。
“许多人原来对艾滋病讳莫如深或有莫名的恐惧感,但在参加签名活动后,开始对艾滋病有所了解,进而自觉宣传艾滋病的知识,教导青少年如何远离艾滋病感染源。这项活动还在深入进行中,”张银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