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中国电影各项指标再次创出了新高,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也有所巩固。但是,中国电影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票房与口碑、投资规模与效益特别 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和分裂依然突出,发展后劲、可持续性的问题将会凸显,这对中国电影人的创意与创新能力以及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应变能力来说,是一 个很大的考验。
中国电影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点,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其一,当下中国电影的观众群体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 变化。从年龄段看,今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90后观众已经占到了58%,而去年只有50%左右。从地域上看,贺岁档三、四线城市观众曾经占比达到 50%;7月份数据虽然有所下降,但占比仍然达到了37%。事实告诉我们,谁赢得了青年观众群体,谁就赢得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
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也应运而生:一方面,貌似唯有为80后、90后观众群体打造的电影才能获得票房成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另一方 面,理智也告诉我们,中国电影如果只是为满足80后、90后观众群体的需求,可能会发生某种偏颇,其后果肯定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其二,互联网及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正全方位地影响、渗透、改变中国电影生态和格局,对电影业态、电影生态某些层面、某些环节的改变甚至是颠覆性的。
年轻观众群体天然适应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生态。数据显示,社交平台聚集了大量80后、90后乃至00后,与当前中国电影主要消费人群及其潜在的消费人群高度重合。影片信息传达的渠道越来越多,在社交平台繁荣的背景下,多种新型媒体形式应运而生,线上购票人群超过7成。
一个潜在的隐患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票房大繁荣的背后,近三年来全国平均上座率一直在14%~16%之间徘徊,远低于国际水平,空置现象造 成的资源浪费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主流商业院线体系经营模式、盈利模式是同质化的,缺乏差异化经营策略及其相应的政策保障。
未雨绸缪,我们或许可以利用这个结构性变化的时机,推进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化安排、政策性保障鼓励电影发行和影院探索差异化经营模式,有效保障所有参与者的投资热情和利益。
比如,我们现在绝大多数都是多厅影院,是不是可以考虑拿出一个厅进行差异化放映、差异化经营?中国电影数字技术发展及其平台已经可以提供差异化经营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可以预料,通过创新融合有效实现差异化经营的盈利模式,中国电影市场将会更加合理和良性。
又比如,上午时间绝大多数影厅处于闲置状态,我们可否采取半公益放映方式吸引中老年观众进电影院观看电影。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闲置的资源,另一方面能有效拓展观众群体,尤其是使中老年观众群体成为有效观众。
毫无疑问,观众是电影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如何有效对接和满足不同群体尤其是更大观众群体的需求,让更多的人群共享中国电影改革发展繁荣的成果,倒逼创作开拓更多的类型并且着力提高品质,将会是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