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49.57亿元,支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在他看来,免费开放文化场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
中国青年报:您怎样看待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祁述裕: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免费开放是好事,极大地扩大了文化场馆的参与人群。但是扩大了多少、扩大的是什么人群、收获怎么样,缺乏一个 全面、系统、公开、透明的第三方绩效评估。应该从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等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免费开放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
中国青年报:还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
祁述裕:前期硬件设施投入之后,后续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等软件建设需要跟进。国家财政支持实际上是弥补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前自己经营的收入,但 是免费开放以后工作人员容易没有经营热情,而一旦展品静止、没有创意,也容易导致门庭冷落,因此,如何调动工作人员的经营热情,还需采取后续的激励措施, 调整治理结构,使公共文化设施更有活力。
国家财政支持还存在待遇不平等的问题。现在的公共文化设施不是只有文化系统的场馆,还包括工青妇科教等系统的场馆。现在县级以上的文化场馆加在 一起大约6900多个,总数超过了文化系统6300多个场馆的数量,但是得不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此外,政府不能仅仅考虑国有的博物馆,民间的博物馆、 图书馆发展很快,也是公共文化产业,国家应该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
免费开放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性质不同的文化场馆,要区别对待。图书馆、文化馆可以免费开放,但博物馆存放文物古籍,完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一些博物馆一到夏天竟成了很多人纳凉的地方,丧失了博物馆应有的尊严。
中国青年报: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场馆存在什么问题?
祁述裕: 地方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对外地人来讲,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地;对当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也是家乡的一个文化记忆。比如在云南省楚雄市彝族自治州,每个乡镇都有博物馆,一般就是一间房间,主要展示当地的产品,以及标志性的器物。
但是地方博物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简单,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比如博物馆里很少有相关物品的说明,那些东西只是静态地放在那里,也没有人讲解,这个状态是很不规范的,实际发挥的效用也不理想,应该跟教育结合在一起,跟当地文化背景的培育结合在一起。
此外,各地的文化产业不一样、地域不一样,民众的需求也不一样。如果我们不考虑各地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就可能会导致实际效果不如预期,投资大效率低。
中国青年报:您能具体说一下基层文化场馆利用率低的原因吗?
祁述裕:目前来说,乡镇文化馆、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没人去,一方面农民没有看书的习惯,另一方面有些书根本不适合农民看。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与民众需求脱节的问题突出,基层文化场馆的利用效率低,很大的原因在于不接地气。
实际上农村最需要的是公共空间,社区里要有广场、娱乐活动场所。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当地人喜欢聚在一起,举行婚丧嫁娶的仪式,政府最好能够提供一个地方,这就是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且这个服务的有效性高、成本低,符合当地人的需求。
还有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问题。比如,打造图书馆“十五分钟”文化圈,东部地区可以做到,中西部地区则不适合。比如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面积 相当于山东省的面积,人口只有80万人,地广人稀。河南省滑县人口有140多万,阿坝有些县人口只有十几万,如果对这些县图书馆的藏书都做统一要求,实际 使用效率差别会很大。因此,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很难体现服务效率。
中国青年报:对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祁述裕:云南楚雄有两个文化干部,退休之后自己组织了文化馆。其中一个组织书法活动,聚集了很多书法爱好者,另一个擅长歌舞,个人出资组建了一 个演出队,效果都非常好。这些民间人士实际上扮演了为当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我们采取行政手段来进行公共文化建设,有时候发挥的效用比不上农村一些 热心人士自发组织的活动。因此,政府规定动作应该越少越好,立足文化多样性,根据各地的特点,让民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其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核心是文化自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 文化传承。但是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大程度上只是着眼于免费开放,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扩大免费范围,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俄罗斯的文化基本法, 规定未成年人每月可享受一次免费机会,免费只是他们文化服务中很小的一部分。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是结合各地实际,重新思考我们的公共文化 服务如何接地气。
此外,在数字化时代,还要学会怎么跟数字结合。公共文化服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视、网络,可供选择的方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