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报道
兰州市“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13日发布消息称,兰州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中,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 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而含油污水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原油蒸馏车间分别于1987年和2002年发生物理爆破事故使渣油泄出渗入地下 所致。
目前,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已解除应急措施,调查组将对造成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进一步调查取证。
两次历史事故致今日污染
从2014年4月11日下午3时开始,在兰州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由市安监、环保、建设、公安等部门、市检察院、西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组成事故 调查组,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威立雅水务集团4号、3号自流沟水体苯超标原因进行了初步调查取证,调查工作从查找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原因入手,采取现场勘查、 查阅资料和外围挖探相结合的方法开展。
事故调查组采取开挖探坑的方法,查找到了导致水体笨超标的方位。从4月11日15时开始,在原兰化公司250万吨/年炼油装置(现芳烃装置西罐 区)对面区域、即威立雅水务公司自流沟两侧开挖了12个探坑,从坑内发现大量含油污水 (累计抽排含油污水约800吨)。4月12日,又扩大开挖区域,开挖了14个探坑(其中橡胶厂内3个、橡胶厂北墙外由南向北10个、西沙黄河桥边1个), 对坑内含油污水进行了采样,确定了导致水体苯超标的具体方位。
根据环保专家现场初步分析判断,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根据目前的调查情况初步判定,自流沟周边地下含油污水的形成原因有两个:
一是原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原油蒸馏车间R205A#渣油罐(该址原为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250万吨/年炼油装置,该装置建于1982 年,2003年停用,2006年拆除。拆除后,在原址建成现有的4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罐区设计分别储存馏份油、轻油、渣油),曾于1987年12月 28日8时50分发生物理爆破事故,罐体破裂造成90立方渣油泄出,其中有34吨渣油跑料未能回收,渗入地下。
二是原兰化公司原料动力厂原油蒸馏车间泵B-113出口总管曾于2002年4月3日发生开裂着火,泄漏的渣油(具体数量当时未统计)及救火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消防污水渗入地下。
这些污染物渗入地下后随着地下水从高往低运动,而自流沟埋深四五米,且处于地下水下游,阻挡了地下水的运动,在自流沟一侧形成了地下水滞留区,初步判断是滞留区内含苯的地下水进入到了自流沟。
然而,自流沟为何现在才出现苯污染?参与此次事件调查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王金生解释说,自流沟是水泥 结构,每隔一段有一条收缩缝,自流沟的设计寿期到了以后,收缩缝老化,滞留区的含苯地下水通过收缩缝进入自流沟,进而污染到水质。
之前,兰州市环保部门认为兰州石化一条管道发生泄漏,污染了自流沟的4号线,导致了苯超标。
兰石化现生产装置无泄漏
兰州市“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副组长郑志强说,根据对兰石化化肥厂、乙烯厂、橡胶厂、石油化工厂的生产装置和污 水系统排查,其化肥厂苯胺生产装置、合成氨、尿素装置和硝酸装置于2013年下半年起陆续停产至今;丙烯酸、乙烯、芳烃装置及污水预处理系统运行正常,未 发现物料及产品泄漏现象;生产区域内雨排井、化污系统水封井未发现物料泄漏现象,消防井内发现有少量飘油。
根据对兰石化石油化工厂西罐区排查,40万吨/年芳烃装置西罐区共有10座储罐,其中有3座储罐 (2座400立方米甲苯罐,1座5000立方米轻柴油罐)自2012年起停用至今,有7座储罐分别储存有轻柴油、石脑油、加氢汽油。该罐区均为常温、常压 储罐,均设有远传液位计、呼吸阀、阻火器、排污阀、渗漏观察孔等安全附件。厂区内除化污管线埋地外,物料输送管线均架空敷设,地面均硬化为混凝土地坪,目 测部分地坪有沉降迹象,但罐区及管线运行未见异常
对本次事件,调查组正在做更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判。
当地已停止免费水发放
据介绍,由于兰州市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一直未检测出苯物质,水质继续保持稳定,12日18时两区已解除紧急措施。根据甘肃省疾控中心13日1时以 来对安宁区每隔两小时所取的8个批次水样的监测结果,安宁区自来水苯指标范围在7.86微克/升至1.12微克/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征求专家意见, 兰州市“4·11”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决定,从13日17时开始,对安宁区解除应急措施,停止应急拉运送水和瓶装水、罐装水的免费 发放。
事故调查组下一步调查工作的重点是,对从开挖深坑中提取的含油废水组份进行化验,进一步从技术层面核实地下含油污水与自流沟内苯超标水体的关联 性。同时,对4号、3号自流沟内的具体泄漏点位进行实地勘查核实,并对造成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