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先生原来住在大行宫,因为拆迁举家搬到雨花台区西善桥,住在西善花苑新建的高层住宅楼。从繁华闹市迁到偏僻远郊,倪先生深感处处不方便,看 病、购物、乘车都要跑很远的路,新区(皆指片区)连个银行也没有,到每月领退休工资的时候,他都要一大早起来,乘公交到集庆门的交通银行,来回要半天时 间。他抱怨,“配套设施还没搞好,就先把人迁过来了,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得舒心?”
与倪先生一样,目前已从南京各区迁入岱山新城的居民都感受到缺乏配套设施的苦恼。岱山新城是南京在建的保障房片区中面积最大的项目,包括经适 房、廉租房、产权调换房、中低价商品房等多种类型保障房共99幢32151套,总面积386万平方米,加上已建成入住的西善花苑6000套保障房,预计全 部入住后,人口总数达到15万。现代快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一南京最大保障房片区配套设施严重迟缓,交通、医院、银行、城管、公安、超市甚至公厕都没有到 位,新区居民呼吁,保障房建设,配套必须先行。
现代快报记者 孙申
新移民的烦恼
最近的银行在好几公里之外
从西善桥向岱山方向出发,驱车数公里,抬眼就能看到大片大片整齐的高层住宅楼,每幢都有30多层。在周边荒凉田地和低矮旧房映衬下,这些崭新的高层住宅显得很气派,这就是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区岱山新城。
走近这些高楼,却发现道路坑坑洼洼,不少还是土路,一阵风来,飞沙扑面。高楼旁边有一个小广场,砌了些花坛和石凳,由于缺少养护,也支离破碎。 较早迁入西善花苑的倪先生今年60岁了,他告诉记者,他祖上留下的房子在大行宫,1912街区对面,是一幢两层小楼,2003年拆迁,先在马群过渡,后来 搬到这儿。说起迁入郊区保障房的感觉,倪先生直言,区别大了,如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他滔滔不绝地说,过去住在大行宫,出门就是公交车站,走几步路就是总统府,军区总院、鼓楼医院、市第一医院都很近;主城环境好,出门干干净净, 这儿呢,到处是垃圾堆;连一家银行都没有,最近的银行在西善桥街上,在好几公里之外,还只有一家工商银行和一家邮储银行。倪先生的退休金要从交通银行领 取,每月领工资那天,他都要早早起来,乘62路公交车到集庆门的交行,中间一段经过天保桥,早高峰学生多,常遇到堵车,路上要折腾一个多小时。要是赶在早 高峰后出发,办完事回家就错过吃中饭时间了。
在广场上散步的居民们抱怨,岱山新城缺少医院、银行、超市、派出所,连交水电气费都伤脑筋。“年轻人可以上网交,或办银行卡代扣,可我们上年纪的人习惯到柜台交,乘公交进城交,每次都要大半天。”
没公厕,广场跳舞内急尿裤子
西善花苑目前入住人口有1万多人,不少都是来自建邺、秦淮、鼓楼、玄武等主城区的经适房购买者。从主城搬到郊区,许多人很不习惯,尤其是缺少公 共配套设施让他们感觉很难熬。60多岁的曹女士过去住在秦淮区白鹭洲公园附近,她喜欢跳舞,早晚都到歌舞厅或公园,与一帮朋友玩得很尽兴。前年11月老房 拆迁,搬到这里后,她最大烦恼就是没地方跳舞。没有歌舞厅,后来才建个小广场,可光秃秃的广场没有树荫,也没有锻炼器械,灰尘又大,晒得受不了,感觉闷死 了。
“说句实话你可能不相信,刚来时我太闷了,急得在家里哭。这地方光有房子,可过日子不能光待在家里不出门呀,出门才发觉处处不方便,不是缺这就是少那。”曹女士说。
社区干部说,西善花苑原来规划中没有市民广场,眼看入住人口达到1万多了,没有一个活动空间,居民意见大。社区多方努力,筹资60多万元,把一 片渣土垃圾堆清理干净后,总算有了一个篮球场大的小广场。要命的是广场没有公共厕所。白天怕晒,一些人晚上来广场跳健身舞,遇到内急,没地方方便,男的还 好办,找个电线杆或土堆边就地解决。女的就苦了,有人跑到旁边社区综合楼的地下室拐角方便,遇到地下室有人,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有人就尿裤子了。 “这是真的,大伙聚在一起当笑话讲,谁谁又尿裤子了。”几名社区工作人员说,为申请建个公厕,社区干部多次奔波联系,“上个月还在与规划局协商,可原来新 区整体规划就没有公厕,现在补办手续,难呀。”
没医院,半夜乘黑出租车被丢在半路
从主城迁入郊区的不少是退休老人,保障房片区缺少大医院令不少人十分头痛。李老太太73岁了,患有脑梗等慢性病,过去住在新街口附近的王府大 街,看病到市第一医院、省中医院都很方便。自从搬到岱山新城,她每次看病都要费尽周折。更可怕的是半夜突发疾病,很难找到进城的车子。去年下半年,一天夜 里,她突发疾病,脑部供不上氧,十分危险。家里只有她与老伴,老伴吓得双腿哆嗦,搀扶着她到小区门口叫了辆黑出租,花了100多元。说好到市第一医院,可 还没进城,司机称不认识路,可能就在附近,把他们丢在路边就跑了。老伴只得打电话给儿子,儿子打的赶来,把他们送到医院时,天都快亮了。
80岁的陈老太太也遭遇过医院太远的苦恼,她原来住在水西门,去年11月迁来岱山新城。她多年前就患有心脏病,搬来不久一天突发心脏病,家人赶 紧打120喊救护车。最近一家能派出救护车的是明基医院,可道路拥堵,等了一个小时才赶了过来。幸亏医生经验丰富,进门就展开急救,总算逃过一劫。后来她 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才逐渐康复。“老年人最怕突然发病,要是家门口有个医院就好了。”陈老太太说。
进城经过7个铁道口,堵车是常事
张先生住在西善花苑,儿子在城南共青团路中学读初一,他每天开车接送儿子,对于新区配套设施,他意见最大的是道路不畅。205国道是这个片区进 入主城的主要通道。出家门后,张先生经过岱山北路上205国道,随后就要遭遇几个肠梗阻路段,到共青团路有7个铁路道口,其中2个废弃不用,其他5个都会 遇到火车经过,隔离杆一拉,就要堵车。“最怕的是油坊桥、西善桥和807这三个铁路道口,遇到堵车,10多公里的路要开两个小时。”
偏远郊区,新区居民就业难
来自南京各个区的15万人将聚集在偏远的岱山新城,这其中不少人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就业是一个难题。社区干部说,住在保障房里的人,普 遍收入低,没有一技之长,而新城周边没有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没有地铁等便捷公共交通连接主城,让这些人每天乘公交到主城上班不现实。
入住新区的居民经常到社区,希望能就近找个饭碗。
社区回应
新区无城管
社区人员穿迷彩服“执法”
新区入住人口不断增加,但几万人聚集的片区却没有市容城管机构。
一到下午4点钟,新区一条主要道路就成了小摊贩的天下,卖蔬菜瓜果的、卖卤菜的、油炸臭豆腐的、摆摊卖面条水饺小吃的,还有卖小百货的摊点,直接摆到路中央,车辆难以通行,争吵纠纷不断。“那情形就跟乡下庙会一样,乱成一团糟。”西善花苑社区人员说。
严格说来,占道经营属于城管部门管理,可新区没有城管,怎么办?社区领导决定,组建一支队伍临时充当城管,这支队伍由大约14名社区工作人员、 4名农贸市场管理人员组成,统一穿迷彩服,每天下午4点多钟出动,驱赶占道经营小贩,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结束。社区书记、主任都有一套迷彩服,每天晚 上带队上街客串城管队员。
新区没保洁
社区牵头突击大扫除
由于新区道路还没有移交,环卫部门还没有介入,小区外的街巷垃圾没人管。西善花苑社区干部说,没有固定的保洁队伍,只能打突击战,遇到大检查,由街道、社区组织人员搞突击性保洁,这样大扫除的办法肯定不能保证日常环境整洁。
新区已有数万人口入住,计划入住人口将达到15万,但目前没有一个派出所。西善花苑社区姚家平书记说,目前在社区综合办公楼里专门辟出一个房间,给西善桥派出所一名民警使用,以方便及时出警,解决新区居民纠纷。
社区建议
建新路
打通新城与外界的瓶颈
目前,岱山新城只有通过绕城公路、205国道与外界路网相连,而205国道本身就已拥堵严重,随着新区人口大量积聚,仅依靠这两条道路对接出口 道路,肯定不能满足居民出行需要。西善桥街道相关人士提出几条缓解新区交通的建议,包括:在绕越公路上开一个出口,接通205国道;管道路向东延伸,连接 宁丹路;十多年前曾规划建一条凤渡路,从小行到西善桥再到铁心桥,希望早点上马;拓宽龙西路,目前路况差,堵车严重;建岱山中路立交桥,与河西扬子江大道 相通,打通新区通往河西的瓶颈。
筹建大卖场
发展旅游业帮7万人就业
去年11月,雨花台区政府在一份岱山新城配套建设和社区管理问题的调研报告中提到,岱山新城约有7万人有就业需求,除了在城内就业、将保障房出 租的情况,有4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其中绝大多数学历低、无技能、年龄偏大,尤其以40、50人员居多,就业难势必影响群众基本生活,形成社会隐患。
社区干部告诉记者,当务之急必须创办劳动密集型就业平台。他们曾专门做过调研,并提出几条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包括:在古遗井社区、姚南 片区、柿子树片这三个地方建大卖场,一是交通方便,二是让居民摆摊做小生意,可大量解决就业难题;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岱山和秦淮河畔风景优美,古迹较多, 蟠龙村等地都可在旅游业方面做文章,开办旅游一条街,给新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专家观点
以人为本,政府有责任提供配套设施
现代快报记者就岱山保障房缺乏配套的问题,采访了几位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吴亦民教授认为,没有配套,保障安置房的整体功能很难发 挥,甚至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带来不稳定因素。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副所长、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琴研究员则认为,治安、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工 程,都应该由政府来承担。现代快报记者 孙玉春
城市化首先要考虑以人为本
对于岱山保障房配套严重不足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吴亦民教授表示,保障房承担了很重要的安置功能;从保障房建设到入住,一般时间都 比较紧,因为现在有相关规定,先安置后拆迁,拆迁户都是等着新房入住的。如果一个大型的保障房片区生活服务设施不配套,就应该尽快落实到位。
他分析,配套跟不上可能有资金不足的因素,但是如果从大的方面考虑,政府一是有责任做好保障房的配套,二是要加强市区政府等之间的协调。因为拆 迁户其实是为城市发展做出牺牲的,政府在土地方面也是受益的。在拆迁之后,从市里到区里,也需进行一定的资源分配。在承担责任时,各个部门相互之间也要做 好协调,总体上财政和规划要更多地进行统筹。
吴教授认为,总体的配套设施规划肯定是有的,但是如果资金的确不足,那么在规划时,其实就要把配套建设和保障房建设同步规划、实施,有多少钱办 多少事。因为没有配套,保障安置房的整体功能很难发挥,甚至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实在不行,也可以有个轻重缓急,比如交通等最基础 的配套设施先做起来,同时可以考虑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
他认为,城市的改造、包括道路的拓宽等,都是城市化带来的结果。“我们在城市扩大的同时,首先还要考虑以人为本。”
保障房不是孤立的住房概念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副所长、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琴研究员表示,像南京岱山这么大的保障房片区,一定是个“新城”概念,十几万人要住进来。 因此就不能光看房子,住房绝不是孤立的,一定需要有就业、教育、医疗、产业等方面的配套。在这方面,政府一般是委托开发商建设保障房,一些费用会减免,地 价也便宜,但开发商只能负责住房建设本身这一块的资金,其他配套设施,开发商是没有能力承担的。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的,像治安、教育、医疗、交通等,都应该 由政府来承担。
就业是头等大事。徐琴说,选择保障房的,都是困难群体,其困难就在于就业上。政府在规划时如果不选择一揽子解决方案,一定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 广州有个困难户,分到了保障房片区里面,但是房子建好后,他一家人却没法住,妻子生病,经常要去十几公里外的医院看病,只能挤公交,又没法找到就业门路, 最终只好挤到父母那里,把保障房拿出去出租,却被人举报了,这个家庭非常尴尬。
所以要有综合的规划,产业元素要考虑进去,比如附近建设新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十几万人的小区,几万人的就业压力,不可能仅靠几个人当当保安、保洁就解决的。
徐琴认为,政府可以考虑实施多元化、多途径的住房保障体制,利用市场体制和机制,政府提供托底政策。目前国家虽然总体上对保障房建设是有考核的,但是对于配套设施还没有具体的考核。政府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