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中国安为先。回顾2013年,监管模式的全新调整,将提供注重细节、堵住漏洞、补齐短板的“严密体系”;最严格的乳粉管理出台,为放心奶加了一把“锁”;民间共治推动,让监管可以多“一只眼睛”监督,多“一张嘴”交流。
监管护卫舰:告别“九龙治水”时代
从一个面包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监管的环节之多、之复杂:小麦种植中的农药使用,加工成面粉时的卫生管理,做成面包时添加剂的使用,运到超市的温度控制……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监管模式,让“十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头猪”的现象频频出现。
“九龙治水,看起来各司其职、各有所为,实际上很难做到无缝衔接,踢皮球、互相推诿的现象比比皆是,监管部门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调、各定各的标准,好事谁都管、坏事谁都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多头监管还造成庞大行政人员团体、高额执法和检测成本的浪费。未来形成法制统一、机制统一、监管统一的局面,也是遏制另一种形式的“舌尖浪费”。
2013年上半年,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将分散在工商、质检、食药监、卫生等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统一起来,从此告别“九龙治水”的局面。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整合后,监管部门可以串起产业链条的各个行业,成为“千里眼”,更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监督企业行为,而不再是等到事情发生后“亡羊补牢”。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无论是种植养殖环节的责任缺失、流通环节的标准打架,还是监管部门的执法力量不足,都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卷土重来”。未来还需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式管理。
提供放心奶:“最严管奶粉”政策出台
“放心奶”,这是每一位父母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却一直阴霾笼罩:三聚氰胺愁云尚未散去,进口奶粉质量事件又频频出现。
2013年6月,国务院转发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安部、质检总局等九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参照药品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全面实施《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提出一系列措施全面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
从三聚氰胺,到激素残留、黄曲霉毒素超标,近年来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市场经历多次重创,最终走向了信任的冰点。专家认为,信任大厦崩塌只需须臾,重建却须一砖一瓦。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奶粉监管模式所希望的,无疑是提升产品质量,重获消费者认可。整治,是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重生”,更是政府公信力体系的“涅槃”。
《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奶源质量无保障和生产技术、设备设施、检验检测条件落后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上海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朱从余介绍,2008年底出台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让乳业在2009年经历了一次遴选,很多小企业因此停业整顿。而此次的《意见》和工信部此前的“双提”方案,是从优质企业中选择更优。
乳业专家宋亮说,这些措施有利于规范奶粉市场秩序,实现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同步整治,甚至一些大的洋品牌也会在整治之列。“恢复政府公信力,食品业是突破口;实现食品安全,婴幼儿奶粉业是抓手。”
民间共治团:只为吃得科学“背书”
“排骨汤补钙是误传吗”“速生鸡可怕吗”“植物生长激素是什么”“转基因安全吗”……随着人们对舌尖安全的日益苛求,2013年,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食品安全的监管中,成为监管部门的另一双眼睛、另一张嘴。但他们却不为利益,只为吃得科学“背书”。
科学松鼠会、果壳网都是这样的民间组织。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粉碎了一个个食品领域的谣言,成为政府监管体系的有力补充。不少专家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是向好的,但由于风险交流不够,公众对很多事件都存在误解,往往会将一些小事不断放大,以偏概全。
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普度大学博士“云无心”就常常在博客上就公众关心的打针西瓜、人造鸡蛋等传言作出科学解释。他说,科普就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理性思维能力,而科学松鼠会就是团结更多愿意传播科学的人,让人们能够了解吃的真相,让科学可以更“有趣”。
监管的力量也正在向基层、向公众下移,形成社会共治的格局。上海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阎祖强介绍,上海就明确将在郊区县建立食品药品监督所,将监管职能延伸到基层,做到主要街镇全覆盖,可以“多一条腿走路”。仅上海市松江区就吸纳了6000多名协管员,用万余只眼睛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护航。(记者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