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坝上的石碑。
12月11日,A39版刊登了《胥河桥上残存500年前功德碑》,报道了高淳区发现几块明朝石碑。日前,高淳桠溪镇胥河的塞下村居民也向记者反映,当地一处劈洪沟涵洞基坝上有两块古石碑,上面刻有“大清光绪”字样,还可以看到部分清晰的文字。石碑记载了当时村民自发捐钱建设公益事业的历史。
日前,53岁的当地居民芮华山带着记者来到离村子1公里远的劈洪沟涵洞基坝上,芮华山用铁锹清理出杂草和泥土,基坝上和涵洞內璧果然有两块石碑,上面的字淸晰可见。
据芮华山介绍,这条劈洪沟通向不远处的胥河,劈洪沟的作用是当地村民汛期多雨季节排除农田积水的,早在30多年前,当地人在劈洪沟上建起涵洞,上面跑车下面淌水。
这两块颇有年代的石碑,怎么会出现在基坝上呢?今年71岁的杨桃伢告诉记者,当年他参加过涵洞建设,这两块石碑都是从塞下老庙那边运来的,一块长1.5米左右,另一块1米左右,石碑在这里躺了30多年。
记者在基坝上看到了这块1.5米长0.8米宽的石碑,经过仔细辨认,依稀可以看到刻有“下元会碑记”字样,碑上还刻有“供奉香灯先祖自出”等字样。而在涵洞內壁1米长的石碑上,记者看到碑头刻有“重建塞下桥”五个大字,石碑中间刻有“捐钱壹两”、“捐钱贰两”等字样,碑左边刻有“大清光绪岁葵未年”,下端刻有“杨、倪和吕”三姓村民的姓名。
根据碑上记载,可能是当年建桥留下的功德碑,算起来,这块碑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了。但对于下元会碑记这块石碑,杨桃伢告诉记者,是从塞下老庙里运来的。86岁的倪长生称,塞下村与胥河堤段并列,村前有条小溪流向胥河,在小溪和胥河交界处,曾经有座石板桥,是由三块一丈多长的青石建成,很多拉船的纤夫从桥上走过,他小时候在青石上能看到纤绳留下的深痕。后来这里建成了大的翻水闸,那些青石也不知去向,这块石碑就是当年建石板桥时村民捐钱的功德碑。
记者联系了高淳区文保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石碑记载了当地村民捐钱建设公益事业的历史,属于文物。石碑对研究当地历史及民俗等有一定的价值,他们会对这两块石碑加以保护。(通讯员 高晓平 扬子晚报记者 梅建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