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从艺54年技艺精湛 曾多次参与故宫维修

   2013-12-16 189
核心提示:以前的木匠全凭手艺吃饭,肩挑工具,走南闯北。如今,这样“肩挑手提走四方”的木匠已难觅踪影,各种木制加工品也由过去的艺术化

以前的木匠全凭手艺吃饭,肩挑工具,走南闯北。如今,这样“肩挑手提走四方”的木匠已难觅踪影,各种木制加工品也由过去的艺术化、繁复化越来越趋于生活化、流水线化。然而溧阳还有一位保留着传统技艺的老木匠,在从艺54年来,他凭着“雕龙画凤”的精湛手艺,曾参与多个著名古建筑的制作和维修。

不用胶水、铁钉就能组装家具

这位保留传统手艺的老木匠名叫陈锁芳,今年71岁,家住溧阳市上黄镇浒西村,做手艺做了54年,1980年后专做古典家具和古典建筑,曾为故宫建筑做过维修。

近日,记者来到陈锁芳家中,刚踏入家门,堂屋内的一张条台和两张八仙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三张桌子色泽鲜明、造型沉稳有力、桌面以下牙板部分雕刻着八仙过海或龙凤呈祥的精美图案。

陈师傅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这三张桌子分别是由黄花梨木和红花梨木打造而成。提起桌子压板部分的雕花,陈师傅介绍起来更是滔滔不绝。“你看那些龙和凤都是镂空的,这叫空雕,是明式家具主要的雕花方式,你看‘八仙过海’里的神仙图案是从案板上凸出来的,这叫浮雕,是清代家具的主要雕花方式。”

更让人惊讶的是,陈师傅的这几张桌子,在制作过程中没有用一滴胶水、一颗钉子,而是靠组装而成。近两百斤重的桌子不靠黏合剂和钉子能保持坚稳,这是怎么回事?陈师傅解释说,古代的木匠们非常聪明和环保,利用了一种榫和卯的结构,按照工匠界说法叫“开榫打卯”——即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的方式进行组装,凸出的地方叫“榫”,凹下去的地方叫“卯”,熟练的木匠仅凭眼力和经验就能在木器上凿出卯眼来。

现代家具大多使用了胶水、铁钉,看似结实,但遇外力发生歪扭是无法恢复的,而这种榫卯结构看上去“松散”,但家具部件经过组装后,严丝合缝,若遇外力发生移位,经过轻微摇动就可自动恢复原状。“我们那时做活讲究‘一料、二线、三凿眼、四组装’,每个程序都得过细,来不得半点误差。”陈师傅说,曾经有人出钱想要买这几张桌子,但他没同意,因为这每一件作品都是他亲手制作打磨出来的,他视同宝贝。

年轻木匠也不识传统家什

随后,陈师傅带记者来到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屋子,这就是他的工作室,推刨、手锯、凿子、锛刀、墨斗、铁锤、钢尺、斧头……这里摆满了各种工具。陈师傅告诉记者,传统工艺讲究“锛、砍、刮、拉、凿”,工序复杂,因此制作工具也较为精细。然而如今木工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料、刨面、打眼等工序全部用上了电动工具,一些古老的工序也在慢慢被舍弃,因此,陈师傅屋内的很多家什连年轻木匠都不认识了。

擅长木工手艺的陈师傅不仅热衷制作家具,连家里的装饰都做得古色古香。在陈师傅家走一遭,随处可见木格花窗、精雕细琢的廊檐、栩栩如生的贴金龙凤、颜色鲜明的扶栏,颇有点“微缩型古典建筑”的味道。陈师傅笑着说:“这些都是我自己设计、建造和雕刻的。”从古典家具到古典建筑,每一幅作品都让记者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祖上三代都是传统木匠

陈师傅17岁时就秉承家传学做木匠,到他已是第三代。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春作(制作农具的木匠),陈师傅刚出道时做的也是农具制作和维修的工作,1972年辗转进了当地农具厂。在工作中,陈师傅渐渐发现自己对古典家具和古典建筑有很大兴趣,于是开始自学,慢慢接触一些“老古董”。

1987年的秋天,陈师傅决定去北京闯一闯,于是就进了北京一家古典家具厂,他在的3个月让厂里业绩突飞,他也被提拔为副厂长,之后他又跳槽至更大的公司,从事古建筑维修,也就是这次机遇,使他能参与故宫维修。由于故宫常年需要维修,陈师傅在15年内3次为故宫多个殿宇进行维修。除了故宫,还有湖北秋瑾故居、溧阳同仁堂、长荡湖游船等多个著名建筑、景点,他都曾参与过制作和维修。

虽然陈师傅有着满满的技艺,但他无人可传,他说,他儿子目前也从事木业工作,但是儿子并没有传承他的手艺,由于如今的木匠不再愿意使用传统工具,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电动工具取代了一切,年轻的木匠们也不再有耐心为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画半天草图,为一个图案细细雕琢若干天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