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张赛男 实 习 生 周文琦 上海报道
2017年投资计划数额排名前十的地区中,有6个省区位于中西部,其在基础设施项目尤其交通方面的投入较大。反观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个省市的年投资计划均不靠前,且都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发展。
作为上海2017年重大产业项目之一,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已于春节前夕正式启动。
3月15日,在醒目的张江第一地标“鹦鹉螺”附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快就找到了上海光源二期的施工工地。
也许是正值饭点,原本有70人规模的施工队只有20个人在作业。有一处工人正撸起袖子,用机器剪裁尺寸合适的钢筋;行驶中的洒水车不断地往水泥地上洒水降尘;而远处便是上海光源二期主体建筑的地基位置。
放眼望去,两处工程的地基部分已初具雏形。其中一处已完成打桩、铺设地坪的工作,工人们正在铺设钢筋;另一处进度稍慢,挖土机仍在挖土。未来这里将分别建成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备项目和上海光源线站,实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重大项目投资上,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完善,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这种产业类项目。
纵观各地2017年实施的重大项目投资,在区域上也呈现出一些特点。尽管基建投资在各地都占据重要地位,但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项目上的需求更大,东部发达地区在产业项目上的投资在增长。
通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2017年投资计划数额排名前十的地区中,有6个省区位于中西部,其在基础设施项目尤其交通方面的投入较大。反观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个省市的年投资计划均不靠前,且都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金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简单地将基建投资理解为‘稳增长’、抓产业项目是为了‘调结构’,长三角的经济增长其实一直相对稳定,进一步地是要做大做强,所以着力点应该是在‘调结构’上,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拉动产业投资
在各地的重大项目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是投资占比最大的两个领域。就长三角地区而言,基建投资仍然占据一定比重。如杭州2017年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占比达到25.8%;上海也将基建项目放在首位;安徽的基建投资占比也仅次于产业项目投资。
“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条件比较好,无论从地铁、高速公路、城际交通来看,都是比较成熟的。当然也有提升的部分,比如城市内涝等问题,建设周期又比较长,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金煜也表示,“长三角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近几年在产业项目建设上投资是比较大的。”
据目前已公布的数据可知,从长三角区域来看,江苏2017年在产业类项目上的投资比重是最大的。其在年初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中,近80%为产业类项目,个数最多、总投资最大,分别达到1050个和8689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796个、总投资5807亿元。
浙江2017年投资的重大项目已于1月集中开工,其中产业项目类投资也占比最高,达到32.6%,个数为266个,总投资2573亿元。
金煜表示,如浙江宁波成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对拉动本地产业项目投资也有助益。从已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名单来看,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确实不在少数。
安徽方面也提出,要在2017年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施一批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重大项目,重点也在产业项目上。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投资所所长夏兴萍表示:“安徽的产业类项目投资一直占据大头,但前几年有所下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民间投资下降。目前安徽产业项目投资比重保持在30%-40%,预计今年会有所提高,一是在之前下降基础上的相对回升,二是政府投资比重的上升。”
从上海的现实情况出发,产业项目投资的提升也有助于巩固其实体经济。上海2017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资源、资金、资产脱实向虚。近期上海已陆续出台了《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上海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上海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重点布局高端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四个省市产业项目投资的具体领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为重中之重。
以记者探访的上海光源为例,它是全球最先进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大作用。
据了解,二期工程将新建16条线站,耗时6年、预算16.8亿元,开建3年后,线站就会陆续投入使用。届时,上海光源将有近40条光束线站对用户开放,可供科研人员从事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能源等多学科研究。
除此之外,上海还将依托产业基地,在2017年积极推进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张江科创中心基础设施等科技创新项目,以及辉光电第六代AMOLED生产线、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生产线等提升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项目,抓紧建设商飞试飞中心、中航发动机临港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江苏的重大项目中,包括高端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0个,具体有高端芯片、新型半导体、工业机器人、碳纤维等制造;还有先进研发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的创新载体项目20个。这批项目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支撑,不难看出江苏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决心。
安徽省2017年的重点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也最多,包括交通制造业、智能产业等。特别在跻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安徽在产业创新方面走在前列。
据悉,合肥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已正式挂牌,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集成创新平台、离子医学中心建设等平台也在全力搭建,都将与合肥未来的创新发展息息相关。
促成产业有益竞争
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制造业成为各地产业竞争的新焦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2017年长三角区域重大项目投资的部署来看,各地试图以投资引导,进一步撬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此实现“调结构”“补短板”。
2016年,四个省市曾集中发布了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十三五”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上海和浙江都提到,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江苏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7万亿元;安徽则表示要实现总产值翻番,力争达到2万亿元。
要实现以上目标,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投资成为必然要求,而如何催生这种有效投资?既要“借助外力”,也要“内生发展”。
夏兴萍表示,安徽实施“调结构”多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很多还是依靠了政策的引导。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徐剑锋则提醒要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例如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很多时候要根据市场来调节,尤其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政府不要过度干预,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去倒逼企业转型,在平衡稳增长调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的行业来看,各地布局的重点也大体一致,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那么同为各地产业布局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会出现同质化竞争?
徐剑锋表示:“同质化可能会导致一种竞争的存在,就如同当年浙江发展光伏产业一样,这种竞争也许是有益的。关键是避免过度的政策引导、信贷支持,应该把机会交给市场,放手让企业自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