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启示录:企业是做大还是做精?这是个问题

   2017-02-15 中新经纬11
核心提示:乐视进行第二轮补血。2月14日,乐视网公告称,为提升经营实力,满足资金需求,控股子公司乐视致新决定进行增资扩股,信利电子出
 乐视进行第二轮“补血”。2月14日,乐视网公告称,为提升经营实力,满足资金需求,控股子公司乐视致新决定进行增资扩股,信利电子出资7.2亿元,交易完成后信利电子将持有乐视致新2.3438%股权。

  上周五(2月10日),乐视网再发进展公告,重组乐视影业尚在推进中,同时透露出各方正就乐视影业估值进行探讨。换言之,乐视影业98亿元的估值目前并未得到各方的一致认可,需要重估。

  回看过去的2016年,乐视给我国略显平淡的资本市场增添了不少话题。从最开始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到人们对乐视生态是否存在“画大饼”的质疑,再到乐视部分子公司裁员,以及股票紧急停牌,到最后获得融创的百亿投资,中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堪称2016年资本市场年度大戏。从近期乐视股票的走势看,乐视的内部脆弱问题仍然是无可掩盖的。

  “乐视生态”涵盖了电视、手机、体育、金融等多个产业,从乐视这种铺摊子式的快速扩张可以看出,盲目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是造成乐视危机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乐视生态”还是乐视汽车,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确实很吸引人,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概念。但是这些都是以足够的技术积累和超强的管理能力为前提条件的,乐视显然条件不足。当前世界上的顶尖科技公司比如苹果、微软等,即便他们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也并没有急于扩张到陌生领域。而乐视并没有培育出具有绝对优势的领域,即使是乐视视频,在国内也面临优酷等众多竞争对手。贸然进入到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对乐视确实是一个重大考验。随着资金的压力越来越大,乐视也不得不开始收缩盈利前景比较暗淡的业务,原来的巨大投入,相当一部分都会成为沉没成本。对于众多的投资人而言,也不得不接受资产缩水的痛苦。

  企业尽量避免盲目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是基本常识,但是为什么乐视仍然能够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呢?从根本上来看,乐视的操作方式并不复杂,通过讲概念获得融资,然后再投资,期望能够快速取得成果。然而这种思路并不适用于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尤其是高科技领域需要技术、管理、市场以及长期的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积累,并没有所谓的“捷径”可走。

  乐视通过“讲故事”获得大量的资金,这是当前我国宏观金融环境出现资金错配的表象之一。我们一直在呼吁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赚快钱”的风气,投资者热衷于炒作壳公司、关注小道消息,这些现象说明,我们需要加快金融深层次改革,降低金融杠杆交易的过度亢奋和无序繁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资金进入到真正有利于提高我国竞争力的行业中去。

  “乐视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尤其是当前我国更加重视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这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构建一个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意义重大。那么监管层应该如何加强管理,防止“乐视现象”的发生呢?

  首先,证监会应该去引导上市公司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杜绝上市公司忽悠套利的浮夸风气,对上市公司财报、经营状况等资料也应该随时监控,确保其信息公开透明。证监会应该积极了解上市公司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出现波动时及时询问原因。

  其次,也要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加强监管。不可否认,再融资是支持企业、社会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企业的再融资存在随意性大、过度融资等问题,对于那些随意变更融资使用范围、炒作概念的企业,应该坚决限制其再融资。

  再次,政府要从更宏观的政策角度,遏制资金炒作以及赚快钱的冲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遏制房地产的过度发展。十多年来,房地产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企业进入了这个领域,客观上对其它行业,尤其是对高科技制造业造成了挤出效应,进一步加剧了资产荒,助长了资产泡沫,从而带来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可以说,“乐视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问题。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并最终实现发展目标。(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卞永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曾在德勤、新加坡电信等公司从事项目管理、财务咨询、战略咨询等工作超过15年。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