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面对经济发展布局扩大、城镇化步伐加快,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不断增大、要求不断提高,一边则是粮食生产出来以后没有出路,粮食无法有效转化成农民的收入,成为致富的手段,导致产粮大县大多财政拮据、农民不富,贫困县数量过多、比重偏大。
俗话说,无农不稳。由于粮食连年高产,以粮保稳的格局已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因为粮食问题出现过不稳定因素,也没有因为粮食问题受到过影响。也就是说,种粮农民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经济发展也好,社会稳定也罢,就都会面临严重的风险。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现在的问题,粮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产粮大县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的富裕之路怎么走、他们的生活前景怎么样,却成了一个大难题。要知道,如果粮农的种粮积极性被伤了,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而由于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产粮大县,其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会非常强烈的。一旦“粮贱伤农”的矛盾爆发,粮食问题就会成为最为尖锐和突出的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燃烧点。
有分析认为,要解决产粮大县“高产穷县”的问题,应当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从理论上讲,这是可行的,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譬如多种一些其他经济作物,种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粮食为主的格局不会被打破,产粮地区不可能全部转向生产其他经济作物。也就是说,只要不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粮食仍然是产粮大县的主产品,如果销售渠道不畅通,仍然会面临“粮贱伤农”的矛盾;另一方面,其他农作物,同样存在销售的问题。如大豆、油料等,一旦产量过多,供远大于求,一样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效益,农民同样不能富裕。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这也意味着,仅仅在生产领域去研究产粮大县的致富问题,是不会有出路的。相反,随着粮食规模化生产的步伐加快,粮食销售的压力会更大。也就是说,销售才是产粮大县最应当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销售通道,不能把产粮大县生产的粮食顺利地销售出去,要想解决产量大县的致富问题,可能性不大。在此基础上,粮食价格则是产粮大县能否走出困境的又一重要因素。
前些年,通过国家出台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广大农民的利益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这种方式对国家来说,也压力巨大,不仅财政负担沉重,而且粮食浪费现象会越来越多。特别是陈化粮,会成为浪费粮食的主要方面。能否改变补贴方式,由保护粮价改成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化肥等,减轻农民负担,降低种粮成本,或许更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由市场对粮食生产与供应进行调节,避免出现粮食严重浪费现象。这样,也有利于粮食加工企业、经销企业等更好地收购粮食、加工粮食。
当然,要解决产粮大县的致富问题,单纯依靠种粮是很难走上致富道路的。除了“无农不稳”之外,还有一句话叫做“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产粮大县除了发展农业、加大粮食生产力度之外,发展二产和三产也是非常重要的。产粮大县不能只会种粮,也要学会发展工业、发展商业,要能够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把一产搞活、把一产做灵,而不是单一的卖粮。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协调,大大提高了二、三产业的比重,产粮大县也要朝着这个方向转。即便不是装备制造,也要围绕种粮发展工业,对粮食进行深加工,从而为粮食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大的空间,不让农民因为销售问题而丧失种粮的积极性。而且,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消化粮食,而且可以更便捷地销售粮食,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产粮大县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不能因为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让广大农民失去种粮的信心。俗话说,重要的事“说三遍”,有关不能让粮农受穷的话,已经不知说过多少遍了,还要继续说吗?能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政府必须做出的姿态和回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