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净回笼
9月中下旬,为满足节日和跨季资金需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大规模资金净投放,连续“放水”逾9000亿元。随着季末资金面趋于平稳且存量逆回购开始集中到期,央行公开市场持续净回笼资金。Wind统计数据显示,9月25日至10月18日,除9月28日、10月14日公开市场完全对冲当天到期量,以及10月9日因假期因素净投放之外,其他交易日均为净回笼态势。
以上周为例,逆回购到期5650亿元,央行单日逆回购操作规模仅200-400亿元,连续四个交易日净回笼,全周累计净回笼4150亿元。同时,央行13日、14日接连两次暂停14天逆回购操作。面对上周2595亿元的MLF到期,央行加量续作了3010亿元MLF,且期限进一步拉长。综合测算,上周实际净回笼3744亿元。
本周一,央行开展700亿元逆回购操作,当天有900亿元逆回购到期,同时上周末还有1600亿元逆回购、55亿元3年期央票顺延到期,因此当天实际净回笼1745亿元。
昨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400亿元7天期逆回购、4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25%、2.4%,均与上次持平。考虑到当天有9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继续净回笼资金100亿元。此外,当天还有1320亿元MLF和8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
市场人士指出,本周共有5700亿元逆回购、1320亿元MLF、55亿元央票、13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且叠加缴税缴准影响,资金回笼压力仍然存在。昨日央行一如市场预期地续作MLF进行对冲。央行微博发布消息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近期MLF到期情况,央行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4620亿元,其中6个月2345亿元、1年期2275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85%、3.0%。
分析人士指出,从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央行并未针对较大规模的逆回购到期投放相应资金量,可能是有意配合楼市调控、金融去杠杆。央行加量续作MLF,旨在防止巨额到期量对资金面的稳定造成冲击,同时通过MLF操作弥补长期资金缺口。总体来看,国庆节假期后,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净回笼资金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整体仍然维持中性的基调。
资金面紧平衡
尽管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回笼资金,但由于跨季效应结束,资金需求明显减弱,资金供给充裕,流动性整体宽松无虞。10月10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隔夜、7天、14天(存款类)加权利率分别回落至2.0784%、2.2724%、2.4174%,较9月底分别下行26.32基点、30.68基点、34.46基点。
在央行近日连续净回笼资金的背景下,市场资金利率有所抬升趋势。昨日,隔夜、7天、14天(存款类)加权利率分别报2.2474%、2.4526%、3.0336%,与10日相比分别上涨16.9基点、18.02基点、61.62基点,但与9月底相比,隔夜、7天(存款类)加权利率仍分别下行了9.42基点和12.66基点。
交易员表示,昨日早盘受三季度缴税和MLF到期影响,资金面继续收紧,全天均较为紧张。央行超额续作4620亿元MLF消息的传出后,尾盘资金面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
分析人士表示,9月中上旬短期资金面趋紧主要是由于跨节、跨季等短期因素扰动,故而尽管近期资金大量净回笼,但需求也逐渐降温,资金面整体相对宽松。短期来看,考虑到节后资金陆续大量回笼、季度缴税及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因素,近期资金面可能有所扰动,但央行维稳资金面紧平衡的基调不变,资金面平稳度过四季度应是大概率事件。
货币政策维持稳健
市场人士指出,综合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实际操作来看,降准降息等宽松预期一再落空,逆回购期限一再拉长,市场融资成本逐渐抬升,显示年内货币政策实际转向中性偏紧。四季度货币政策受制于金融去杠杆、房地产市场和汇率压力而难于放松,暂时不具备放松的必要,预计大概率维持稳健收官。中长期来看,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决定了货币政策有进一步放松的预期和空间。
中信证券认为,美元指数上涨,人民币汇率下跌,外汇储备承压,将进一步制约货币政策宽松,叠加节后资金净回笼数量较大,资金面进一步趋紧。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近日表示,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健的基本取向,为降杠杆营造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这说明在外部宽松更趋减弱的大环境下,未来货币政策宽松更不可期。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央行将持续致力于维护资金面稳定,并且在美元加息预期增强、外汇占款下滑趋势下,有动力继续向市场补充基础货币。随着第三批PPP项目启动,可以预期央行将加大对国开行和农发行的PSL投放力度,从而进一步为市场提供资金支持,短期内难以看到货币政策收紧。
多位市场人士认为,长期来看,流动性仍将趋于宽松。海通证券指出,与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的半壁江山,地产调控可能加剧信用收缩,资金需求长期趋降,流动性长期趋松。不过招商证券也指出,虽然限购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能增强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和空间,但是也需要留意外部压力对宽松预期的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