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战略”优先的阿里互联网圈内,一直有一种说法:腾讯强在产品和用户。它的成功,往往是从用户端一点点演化出来的成功。譬如说,在最初做QQ时,马化腾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原本想要几十万卖掉的一个小通讯工具,最终能够成长为一个社交帝国。相反,阿里则强于运营和战略。它的成功,则往往是自上而下高瞻远瞩式的,即依靠少数人长远而敏锐的战略眼光找到“正确的方向”,然后倾全军之力逐次击破之,最终大获全胜。
马云就曾在2014年公开表达过:
阿里今天的成功,事实上是过去战略布局的成功。
这个差异,决定了两家公司在进行一些关键性决策时候的决策逻辑和工作方法。在腾讯,决定一个产品要不要投入重大资源去做的逻辑,可能是先给你点空间自己去倒腾倒腾,甚至不排斥内部好几个差不多都很像的产品搞出来都一起跑跑看,一段时间下来,哪个产品能够赢得用户的认可,数据更好口碑更佳,资源才会显著向它倾斜。如微信的诞生,便遵循着这一逻辑。
而在阿里,可能会有所不同。在阿里内部,一款产品如果要投入重大资源,往往是基于高层在“战略”层面已经想清楚,有了结论的结果。
1.2 阿里的“社交”史早在2010年,当时笔者还身在阿里。那时微信还没上线,米聊刚刚开始。那时候,马云曾公开说过:淘宝即社交。在阿里内部,马总的指示就是最高指示,于是整个公司开始纷纷行动起来。所以阿里出手投资了微博,算是占据了社交大趋势性产品的一个重要席位。
占据了微博的阿里一开始也想让微博帮着卖女装,后来发现效率还不如淘宝客,于是就开始做财务和战略投资状考量。投资陌陌,估计也是一样的原因。再后来,微信突然开始异军突起,带来了老大们越来越多的压力。于是,淘宝主动屏蔽了来自微信的访问,就像当年主动屏蔽了百度对淘宝的收录一样,希望借此砍断用户对微信的依赖。然而,微信访问不了淘宝,直接导致的却是微商大行其道,微店和口袋通开始逐步做的有声有色起来。马云支付宝利用芝麻体系微信关注“蚂蚁锦囊”芝麻分上500即可授信一到30万
完全不看条件的情况下授信们还可以开通花呗借呗以及提额。
但,阿里渐渐发现,“社交”领域下的这种自上而下,似乎并不太好使。到了2015年,来往就基本就快活不下来了。然后,一部分来往团队加入了钉钉,没想到钉钉火了……只是,钉钉虽火,却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交产品,或许把它理解为是个高级的ERP和CRM更合适。
1.3 阿里“社交”战略背后的逻辑事实上,在PC时代和移动时代,阿里对于入口都有天生的不安全感。在PC时代,搜索是入口,浏览器是入口,社交平台也可以被算做入口,但一个独立的电商品牌和网站,想要成为入口,是难上加难的。为了延续在PC端的打法,阿里在移动战役一开始就重金投资了UC浏览器(当时排名第一的移动端浏览器)。
最早,阿里云和天语合作了大黄蜂手机,自己也尝试做过阿里云手机,失败后,阿里投资了魅族,乃至后来又与锤子手机发生了点关系,这一切的背后,都源于阿里希望控制手机的OS/Launch,从而控制入口。
事实上,就像我们说过的,阿里的战略推演和决策能力是卓越的,而阿里看到的这些趋势也都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