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特钢债转股往事

   2016-07-24 11
核心提示:时代变了,玩家却没有变。7月20日,曾经加入第一轮债转股国企大军的东北特钢这一次又把债转股摆在了谈判桌上。在今年5月,东北特

时代变了,玩家却没有变。

7月20日,曾经加入第一轮债转股国企大军的东北特钢这一次又把债转股摆在了谈判桌上。在今年5月,东北特钢曾发公告向债权人表示不会进行债转 股,短短两个月时间,企业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变化。“东北特钢这次提出的债转股方案不拒可操作性。”一位接近监管机构的市场人士评价道。

有趣的是,在此次债转股方案抛出之时,东北特钢上一次债转股的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全部解决。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仍然持有公司约17%的股 权。而东北特钢在几年前曾对此评价“债转股股权回购工作是省国资委对东北特钢集团进行钢铁资源整体整合,优化资产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企业的重 要环节”。

东北特钢“食言”了。

如今的东北特钢本身即是债转股的产物,而东北特钢此前也似乎一直在筹划摆脱第一轮债转股的“遗留问题”。

十余年前的债转股风潮始于1998年,按照国家经贸委推荐的债转股企业名单,银行委托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不良资产,帮助国有企业脱困,彼时共计转股企业580户,转股金额为4050亿元。

东北特钢重组前身大连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曾是上一轮债转股的国企对象。2001年东方资产和华融资产通过债转股方式成为股东、信达资产因受建行委 托管理其债转股股权而成为股东。重整而来的辽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股东结构为辽宁省人民政府、抚钢集团、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 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上述股东各自的出资比例依次为32.52%,26.53%,19.51%,17.91%和3.53%。

不过虽然短期内债转股解决了企业负债高企的现实困境,但长期来看,此轮债转股并未真正解决国企的发展难题。在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石磊看 来,债转股更像是一场“财务报表游戏”,其作用在于暂时性减轻企业的负担,并不对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根本性的影响。对于东北特钢而言,其本身应该算是一个 还不错的企业,其发展受制于整个钢铁行业的大环境以及地方政府的思路。

从财务数据来看,债转股之后的东北特钢似乎经历了一段稳定发展期。2006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25亿元,资产负债率66.97%;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1.9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5.85%。

其间,部分当时债转股的参与方开始撤离,信达资产2005年终止与建设银行的债转股委托关系,建设银行、华融资产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4年将持股转让给辽宁省国资委。值得注意的是,东北特钢的股权结构中,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股权至今仍未退出。

2011年,一则标题为“做大做强特钢产业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文章被刊登在辽宁省国资委网站上。该文指出,2010年12月27日,省国资 委与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资产公司”)大连办事处签订股权回购合同,回购其持有的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6.67%股权。东北特钢 集团债转股回购工作历时3年多时间,至此,已全部得到落实。

彼时,东北特钢对于债转股态度明确,上述文章称:“债转股股权全部回购完成后,省国资委所持东北特钢集团的股权比例上升为62.8%,一方面解 决了省国资委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低的问题,实现了对东北特钢集团的绝对控股;另一方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理顺了东北特钢集团股权关系”。但海通证券在一则研报中指出,辽宁省国资委成为该企业股份的最终持有者,“风险仍集聚在政府部门”。

不过,从2008、2009年开始,东北特钢资产负债率开始上升,数据显示,至2009年第三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升至79.12%。也正是在 那个时候,东北特钢大连基地开始整体搬迁改造,至如今,其在大连的主要生产基地整体搬迁至临港工业园区,占地面积305万平方米。

不过,仅仅5年之后,当东北特钢债务问题再次发酵,当事人再次祭出“债转股”,迎来的却是另一番场景。

“我们的态度是比较明确和坚决的,现在的诉求就是拿到追偿,这件事对我们公司利润已经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一位机构债权人向经济观察报说 道,“现在的债转股方案对我们来说没有办法接受,毕竟对于基金产品来说,面临合规投资范围的问题,投资者买的是债券,现在置换成股权,这是不符合我们的产 品合规要求的。”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目前,已有机构用自有资金为投资者刚性兑付:“我们的投资数额并不大,只有2000多万,现在只是想拿回自己的权益。”一位投资者向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由于涉及投资人较多,债权人委托国开行与东北特钢进行统一交涉。

“持有人不会同意债转股,我们基本上判断他这个债转股方案后续也没法操作,我个人判断投资人不同意公司方面也没法强推这个债转股。”一位接近监管机构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前述人士表示,相比于公开市场债融工具,银行贷款实施债转股操作性更强,“银行贷款灵活性更强,但是对于这种公开市场产品,他背后对接大量的散户,根本没法债转股。现在的这个方案,第一不具有可操作性,第二不具有可谈判性。”

市场轮回,时代变迁。这一次,陷入绝境的东北特钢再次试图拿起债转股的求生符。只是,变换了场景和身份的债权人,决定投反对票。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