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过度侧重金融和房地产业发展,出现了产业空心化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业脱离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离开服务实体经济和民众生活 的根本点,进入了自我扩张和自我循环的非良性发展轨道,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和金融危机。2015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业占据经济总 量的半壁江山,达到50.5%,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产业之一,还将继续发展。加之沿海发达地区某些传 统产业因要素成本上升而外迁,有人担心我国会不会也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实际上,只要我国服务业发展以制造业为坚实支撑,就不会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
产业空心化是指一些国家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迅速地转移到国外,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 成国内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严重失衡的状况。发展服务业要注意避免产业空心化,这一提示是必要的;但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就 一定会导致产业空心化,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也是相当危险的。在实际工作中持这种看法,就会使中国经济失去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窗口期。应当认识到,形 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地位的衰落,也不代表“去工业化”,更不等于开启了产业空心化进程。
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受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驱使的自组织现象,是人均收入水平、需求结构提升后出现的必然结果。同时,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是服务业门类扩大、规模增长和效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发展是现代服务部门实现技术进步和提升服务品质的基础,是释放 出大量生产要素并使之加速流向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前提,是扩大国民收入规模从而为服务业提供需求的支撑条件。以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基础,制造业和服务业 的关系是彼此促进、良性循环的。而产业空心化的实质,是部门间的合理比例关系被破坏,导致供求不平衡,进而表现为国内需求日益依赖国外进口,贸易和投资逆 差加剧。
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软化”,是其内在关联作用的增强,是制造业地位提升而非降低,不能把它等同于产业空心化。产业结构软 化意味着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通过服务业这个中介源源不断地进入现代商品生产,成为驱动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另外,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 业深度融合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流程设计本身也可看作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里有农业科技服务,服务业通过信息、互联网技术等深度融合到物质生产之中。
向其他地区以及国外转移一般性制造业,发展更具生产率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市场和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代表着产业集聚的趋势以 及产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中,往往把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留在本国,而把缺乏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外包出去。这种建立在控制产业链关键环节和 协调功能基础上的制造业转移,并不是产业空心化,而是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过程中,从供给侧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发展,将其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 动力,是在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翅膀”和“聪明的脑袋”,为人民生活幸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必须指出,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制造业绝不能空心 化,这是一条底线。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衣食住行不能都靠进口解决。所以,农业要保持一定比重,并要加快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当前,要坚决控制社会 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现象,防止金融和房地产等容易被作为资产增值手段炒作的行业过度自我循环与膨胀,防止其毁坏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