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官方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还会有耕地保有量在两亿亩以上的省份——黑龙江,同时也可能是唯一的一个。
国土资源部日前召开视频会议,安排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并给各地下发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下称《调整方案》)。
在京津沪的耕地保护指标被调低的同时,根据《调整方案》,一些耕地大省的耕地保护指标被上调。到2020年,全国有四个省份耕地保有量要超过一亿亩,其中黑龙江的指标调整为20807万亩,比原来规划多出了3433万亩。
耕地指标有增有减
此次调整规划的背景是,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耕地是20.31亿亩,这和过去传统掌握的数据比,从数据上看多出来2亿亩。
耕地数量多了,分摊给各地的2020年耕地保护指标也要相应变化。一些原来的耕地大省开始要承担更重的任务了。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所谓耕地保护指标,是一项约束性指标,换言之,就是必须要保住的指标。
按照《调整方案》,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20年要保持在18.65亿亩,并将该指标分解到各省级行政区,并且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要求地方“严格落实,不得突破”。
根据土地二次调查结果,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有六个省份存量耕地面积超过一亿亩,分别是黑龙江2.39亿亩,内蒙古1.378亿亩,河南1.22亿亩,山东1.15亿亩,四川1.008亿亩,吉林1.05亿亩。
如果将全国多出的2亿亩耕地平摊到30余个省份,意味着每个省份将多出约700万亩,这可极大缓解地方的耕地保护压力。
但从结果来看,此番全国耕地保有量多出来两亿亩,只是一个总数,具体到各个省份则是有的增加,有的反而是减少,并非是全部地区耕地量都有所增加。
从随后公布的省级土地二调结果来看,北京、上海和天津这三大直辖市境况最差,距离突破2020年的耕地保护指标已经是“咫尺之遥”。若最终突破红线,按照我国相关规定,省级政府负责人将被问责。
一些传统农业大省耕地总量则增加较多。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农业开发、调查标准和技术方法得到改进,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
其中,黑龙江省耕地总量2.39亿亩,居全国第一位;人均耕地面积0.31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1倍。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近3000万亩,总量达到1.378亿亩。
耕保形势依然不乐观
全国耕地一下子多了2亿亩,距离原来的18亿亩耕地红线的“安全距离”拉大,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保护耕地了?
对于全国的耕地保护形势,国土部门的看法依然不乐观。
一位东部省份国土厅厅长在内部会议上曾表示,国家对全国二次调查成果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认为全国耕地面积虽然从统计数字上有所增加(约2亿 亩),但实有耕地面积并未增加。就该省而言,二次调查全省增加了大约229万亩耕地,其中,为满足耕地占补平衡需要,该省提前整理开发复垦出的 100.57万亩耕地,已纳入“耕地储备库”;约65万亩是各地自主开发河滩、湖滩和25度坡以上的不稳定耕地;其他主要是受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变等 因素影响造成的,大多并非实际的增加。
“同时还应考虑到,查明的耕地面积中有部分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需根据国家生态退耕工作总体部署逐步调整。这样算下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可能还会有所减少,耕地保护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上述官员称。
因此,《调整方案》表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
这个“耕地保护”的重任也自然落到了几个耕地大省身上。
除了黑龙江的耕地保护指标上调外,根据《调整方案》,到2020年,内蒙古的指标调整为11499万亩,比原来规划多出了1033万亩;河南的指标调整为12035万亩,比原来规划多出了188万亩;山东的指标调整为11288万亩,比原来规划多出了70万亩。
与此同时,按照《调整方案》,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均被大幅度降低。北京的耕地保护指标减少了48.5%左右,天津减少了23.6%左右,上海减少了24.5%左右。由此看来,三地迎来的政策红包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