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还以为互联网可以改写金融?别那么傻

   2016-05-23 26
核心提示:摘要:互联网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互联网没有改写经济规律,互联网没有颠覆现有的经济秩序。要想在 一个行业中成功,

摘要:互联网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互联网没有改写经济规律,互联网没有颠覆现有的经济秩序。要想在 一个行业中成功,你必须遵循那个行业最基本的规律,互联网不可能颠覆它的规律。但是互联网可以帮助你克服你那个行业中,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P2P他们 以为互联网可以改写金融的规律,于是他们都失败了。

(搜狐财经思想库:让思维有乐趣,让思想有力量!汇集顶尖财经智库,分享深刻透彻的调查研究,旨在普及常识,为网友提供思想洞见和专业分析。)

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是我多年研究和多年跟踪小微金融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1 P2P大部分是做互联网出身的,不了解金融的本质

我先讲一下为什么最近P2P接连出事,以至于惊动了政府监管当局,掀起了一轮清理整顿的高潮。这个清理整顿刚刚展开,更多的行动也许在后面。我 想有些人看到政府的整顿和加强监管,有可能会对石投金融感到担心,我觉得这些担心都是很自然的。我个人的看法是用互联网的概念去炒作,制造金融泡沫,这种 现象确实是要在监管上加强,能够防止类似的事情。特别是一些欺诈的事件出现。但是我认为这个监管它应该能够准确的识别什么是真正在经济中创造价值的金融活 动,什么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炒作的活动,应该能够清楚把它分开。

最近一系列的新创的P2P企业倒掉了,为什么它们倒掉了?我们分析了一下,因为在这些倒闭的P2P公司里,大部分是做互联网出身的,大部分是有 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拿着资金来做P2P。换句话说,在倒掉的这一些互联网公司中,如果不说百分之百,可以说绝大部分是没有金融从业经验的,他们 不了解金融的本质。 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使一些创业者包括中欧的学生,他们以为互联网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如此之高效,已经改写了经济的规律,它可以颠覆现有的经济秩序,它可以 凭空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是违反过去的常识,违反过去的常规。有些人就相信了,就冲了进去,凭着热情,凭着后面资金的支持冲进去 了。

2 互联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但不能改写金融的规律

最近几年我一再强调一个观点,互联网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互联网没有改写经济规律,互联网没有颠覆现有的经济秩序。要想在一个行业中 成功,你必须遵循那个行业最基本的规律,互联网不可能颠覆它的规律。但是互联网可以帮助你克服你那个行业中,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P2P他们以为互联网 可以改写金融的规律,于是他们都失败了。

金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经济学上来讲,金融的本质就是如何去低成本的或者说如何高效率的去克服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金融行业中引起的问 题就是风险,所谓金融就是老百姓、投资人把他暂时不用的钱拿出来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去发现合适的投资项目,把老百姓的资金交给这些项目的主办人,交 给企业去用。

3 没有做风险识别的P2P没有创造价值,不可能长期在市场上生存

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就是资金的使用者有可能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资金的使用者有欺诈行为,圈了一大把钱过几天失联了、跑路了, 这是一个大风险。第二个大风险没有欺诈行为,但是他的投资的项目本身没有生命力,投资项目失败。投资项目失败或者欺诈都会造成出资者的损失,之所以它是存 在这样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是资金的提供者和资金的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资金的提供者并不了解资金的使用者的诚信,也不了解资金的使用者投资 项目汇报到底怎么样,就是商业上的风险到底怎么样他不了解。这个信息的不对称是金融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所有的金融机构他生存的理由就是一个克服或者降 低资金提供者和资金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这样。如果某个金融机构他不能够在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或者降低信息不对称方面,对资金的提 供者有所帮助的话,那就没有创造价值,没有创造价值的机构不可能长期在市场上生存。

4 金融机构的责任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两边的信息不对称

所以金融机构的责任是什么?金融机构的责任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两边的信息不对称,他为储蓄者创造价值,为储蓄者做这个工作,这是它存在的必要性,这是金融的从业人员能够拿到一份收入,银行能够赚取利润,全都是从它创造的价值来的。

金融的实质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克服信息不对称。把握资金使用者的信用风险,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信息搜集的基础之上,对资金的使用者的信用做出评级,做出定价,然后才能发贷款。如果不去解决金融的本质问题,P2P规模做的再大也没有用。

两年前我就说过,90%以上的P2P都要倒掉,但我投的不是P2P,是金融公司。

这些P2P公司从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我两年前讲的,我说P2P公司90%以上要倒掉,为什么要倒掉?就是因为它没有创造价值。在哪里没有创造价值?在金融的根本的问题上没有创造价值,没有去降低借方和贷方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没有价值。

去年媒体上有报道,说许教授这么不看好P2P,居然又投了一个P2P。我就跟他们讲,我说我投的不是P2P,我投的是一家做金融的公司。因为现在P2P名声不好,都是唯恐避之不及,这种恐慌性的躲避也没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独立的分析。

5 金融的核心问题是要控制风险,风控第一

我们刚才讲了金融的核心问题是要控制风险,风险来自于信息不对称,风险来自于资金的提供者对于资金使用者的不了解,在学术上讲我们叫做信息不对 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决定了金融业的金融风控至上,风控第一,永远是把风控摆在第一的位置上,而把资产规模的扩张摆在第二位置上,为什么?因为金融业是一个 高杠杆的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金都很少。

我们以银行为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多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过去要求8%,现在要求11%,我们就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0%,换句话说行的杠杆多少倍?10倍。所以金融业的特点是什么?金融业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信息不对称,第二个特点是高杠杆,没有杠杆做不了金融。

10万的贷款放一笔赚3000块,如果出一笔坏账10万块没了,相当于他多少笔贷款白做了?30多笔的贷款全都白做了。所以银行的高杠杆就决定了他永远是风控第一,永远是资产质量第一,规模第二。

P2P死在什么地方?就倒在了没有风控,或者倒在了没有把风控作为金融的头号任务来处理,是倒在这个地方。做金融第一要务是风险控制,控制资产的风险。

6 没有抵押品,你要如何控制风险?这是小微金融最大的挑战

在金融这个行业里面,小微金融又是比普通金融更加困难的行业。小微金融困难在什么地方?及时雨也罢,石投金融也罢,做的都是小微金融,他们的对 象,债务人都是小型的企业、个人,对他们来说提供金融服务是更加的困难,困难在哪里?是因为这些小微企业跟个人一般而言不能提供抵押品,我们把小微金融就 定义为无抵押或者叫做信用贷款,就是没有抵押的。

为什么银行在贷款的时候要求抵押品?要求抵押品的原因是跟我们刚才讲的一样,是为了控制风险。如果一笔钱借出去100万没有任何的抵押品,他可 以把这100万卷走,可以去恶意违约。抵押品是什么意思?我让你30%的首付放在我这儿,你要是卷走了你有损失,或者说你经营失败这个钱还不出来了,你自 己要有损失,我得让你有损失,所以抵押品的作用是为了控制风险。要使他在违约的时候有所失。抵押品看上去是为了银行在发生违约的时候能够收回一部分的现 金,看上去好像是这样,其实它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银行收回一部分的现金,因为抵押品的处置、抵押品在市场上的出售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抵押品的变现成本是 很高的,打官司打多长时间,然后进入清算程序,乱七八糟,又有优先级,别人在你前面等等,这对银行来说是很头疼的事。抵押品的作用主要使债务人在违约的时 候有损失,让他有所失,这是最主要的作用。打官司、清算、变现实际上都是做给债务人含的,就是说如果你违约的话我会有一系列的法律程序,我得让你付出相当 沉重的代价,用这样的办法来阻止违约的企图。

而我们国家中小企业贷款难,恰恰就难在了没抵押品。他的抵押品或者不够,或者他的抵押品不值什么钱,他有两台设备,那两台设备全是专用设备,银 行把设备拿走干什么呀?我到外面拍卖,卖成现金拿回来顶债,我什么时候能够卖出去,这是专用设备。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不动产的市场价值非常的低,低到了金 融机构认为你给我一个抵押都没意义。

但是没有抵押品你怎么控制它的风险呢?你怎么控制它的违约风险呢?这是对小微金融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你怎么样去放贷款。 你不能够利用抵押品去降低它的违约风险,去阻止它的违约企图,那你怎么办?你只好从最本源上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抵押品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种无奈之 举,是用抵押品来作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一种补偿措施。可是这个时候没有抵押品了,小微企业、个人拿不出抵押品怎么办?你只好老老实实的回到金融的本源问 题上,你去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你去充分了解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债务人的信用情况、债务人的借债历史、还款历史等等,你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这样才降低了信 息不对称,解决了金融的根本问题,才创造了价值,你为投资人控制了风险,你创造价值。但是我们知道,石投金融的这些员工们他们都知道,信息的获取、信息的 核实、信息的分析到最后的评判,都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

7 科技金融是用技术的手段来提高金融的效率

美国人称金融互联网把它叫“Fintech”,它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定义是用技术的手段来提高金融的效率,这是他们定义的互联网金融,我认为这 个定义是非常准确的,互联网金融不是一个新的业态,并不是说它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行业,在这个新的行业中,传统的金融学定律和经济学定律全都失效了,不是 这样的。只不过是用新的技术来提高金融的效率,这就是金融互联网或者互联网金融的行业。

8 我提倡金融+互联网,单纯互联网出身很难把金融做好

相对于前一段时间政府大力提倡的“互联网+”我一直就反对,我一直提倡的概念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公司+金融,而是金融+互联网技术。我们牢牢的立足于金融的本质,解决金融的最根本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利用互联网的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几年的功夫了,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有金融事业部,都做互联网金融,但是到现在没有看到一个成熟的或者成功的模式。这些大 的互联网公司在金融领域方面还在摸索,他们为什么还在摸索,因为他们是做互联网出身的,他们对于金融没有经验,不能怪他,人不是全才。他用互联网这个行业 中的这样一些通行的做法来做金融,所以屡屡失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大互联网公司哪一个把金融做的好的。我们看到的离开了这些大的公司以外,一些创 业型的互联网金融也没有做的很成功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他们忘记了金融的属性,金融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9 利用互联网提高传统金融的效率,从底层资产开始控制风险

要解决金融的根本的问题。要利用互联网提高我做传统金融的效率,从底层资产开始控制风险。现在我们也看到一些做互联网金融的公司,他控制风险是 在客户端控制风险,是在理财投资人这一端控制风险,他给你算我这个平台上有多少种产品,每一种产品违约的概率是多少,然后每一个投资人我给你算出一个方案 来,这个方案可以最小化你的违约风险,可以最大化你的投资收益。正确的做法正好相反,不是在投资理财人这一端控制风险,将来我们也要做,为投资理财人控制 风险。但是最根本的是放到平台上的这些资产的风险,要对它进行控制。也就是说要控制产品的风险,而不是控制产品使用的风险,这是正确的做法跟现在市场上大 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风控方法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从根子上,从底层资产上控制风险。把在及时雨多年的实践中所摸索出来的信息的收集方法、信息的分析方法,利 用这些信息如何进行评级的方法,把它互联网化,把它搬到网上去。搬到网上去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可以迅速的扩张规模。

规模是结果,规模永远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规模是我们工作做到了自然的结果,永远不会去追求规模。一旦你去追求规模,就要放掉风控压倒一切的任 务,一旦你放松了风控,资产质量就要出问题,一出问题就要产生亏损,这个亏损不仅是公司的亏损,而且是给投资人的亏损,这个风险我们不会去冒的。

10大多数的P2P失败在没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不能丢失线下信息收集

和传统金融机构怎么竞争?传统金融机构都是线下的,他们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风险定价全都是线下的,你跟它怎么竞争?我们和它们的竞争一个是 市场错位,我们专做小微,而他们不做小微,叫错位竞争。第二个,我们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定价的成本比它低,我们之所以低是因为我们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技术, 特别是现有的互联网和数据处理的技术来做到这一点。现在团队是开足马力争取把这条线打通,打通之后预期可以有更多的产品上线,大家都可以看到。将来我们这 个系统做好了,流程打通了,那个时候就开始放规模了。放规模以后应该给我们的理财投资人带来更为丰富的产品,带来更多的选择,现在我们线上的产品还是单调 了一些。

11 只做小微金融,市场规模会不会太小?

我认为不会。为什么?因为小微金融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落后的行业。尽管我们的小微企业占到了GDP的大概30%—40%,小微企业占就业大概 是70%—80%,全国的。可是这些小微企业中间,当然包括个人,我在这里说的也是个人。就个人消费我没有做太多的统计,小微企业有一个统计数字,现在小 微企业能够得到金融服务的不到20%,大致而言我们国家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没有金融服务的。因为小微企业占GDP大概40%—50%,就业是占70%— 80%,这么重要的一块经济能够有金融服务的只有20%,不到20%,人民银行的统计我记得是17%有金融服务,80%以上的小微企业包括个人消费方面的 没有金融服务,你想想这个市场有多大,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要说一家去做,来十个都做不完,所以市场潜力非常之大,关键看我们自己怎么去做,关键看我们 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低成本获取信息,能够低成本的判断借贷人的信用状况和风险评级,我们就可以把这块市场占领住,我们就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 献,能够为我们的客户,包括我们两边的投资者,既包括对投资者,也包括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人创造价值。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