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康:挖掘6000亿人工耳蜗市场 计划年底上市或启动资金募集

   2015-10-27 35
核心提示:这是一个创二代通过艰苦创业让聋人重获声音的故事。诺尔康国产人工耳蜗的问世,使听到声音的代价从20多万元下降到7万多元。诺尔

这是一个创二代通过艰苦创业让聋人重获声音的故事。诺尔康国产人工耳蜗的问世,使听到声音的代价从20多万元下降到7万多元。诺尔康也将在今年上市或启动新一轮募资。完成了让聋人听到声音的愿望后,诺尔康的下一个目标是让盲人看到、让瘫痪者站起来。

本报记者 朱萍 北京报道

在刚刚落幕的“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上,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诺尔康)以91.89分获得冠军。当场便有多家风投表现浓厚兴趣,但诺尔康CEO李楚婉拒了橄榄枝。

“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在现有股东结构中也有战略风投。” 李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

诺尔康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多通道人工耳蜗的研发和生产,总部位于杭州,研发中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虽不及消费品公司知名,但诺尔康却是医疗器械 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使得国外巨头也不得不相应的降低人工耳蜗在中国的售价。发展将近十年后,诺尔康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诺尔康的创业故事颇为艰辛。公司成立之初,预计只需3年时间、投入3000万元,便可实现人工耳蜗产业化,并进入市场销售。但是,他们低估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难度。不过,李楚与曾经号称“温州八大王”之一的父亲李方平最终坚持下来;耗时5年多,先后投入亿元资金。

“之所以坚持,是因为中国有2800万聋人,保守估计,目前中国的人工耳蜗市场在6000亿元左右,但因为此前由美国、澳大利亚等企业垄断,价格昂贵,使得很多聋人无法重新听到声音。”李楚解释坚持的原因。

目前,诺尔康在中国人工耳蜗市场的份额仅次于一家外资企业,排名第二,除人工耳蜗外,公司正在开发与视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相关的两款重磅产品。

最困难时刻已过,

进入世界行列

人工耳蜗是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可使聋人听到声音,虽然体积纤小却包含着极为复杂的电子线路、语言处理器、植入电极和语言数字编码器等元件。当中最为复杂的便是声调识别技术,尤其是汉语声调识别。

此前,中国人普遍使用进口人工耳蜗。但进口产品是为说英语和德语的人设计的,普遍存在声调感知障碍和发声无音调缺陷,并不特别适用于中国聋病患者。

在2011年诺尔康产品上市之前,中国的人工耳蜗市场被三家外国公司垄断。其中,澳大利亚企业控制了全世界2/3的听力植入市场,中国七成以上的市场被其占据。

“由于市场被三家外国公司垄断,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一套人工耳蜗的售价在28万元左右,许多耳聋患者失去了重获听力的机会。”李楚感叹。

彼时,中国共有2700多万名听力语言残障人士,而“重聋”的就达到900万人。每年还新增2万-3万患有重度听力障碍的新生儿。

2005年,李方平、李楚父子俩专程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找到从事人工耳蜗研究的华人教授曾凡钢。此时的曾凡钢是国际电子耳蜗大会主席,拥有8项电子耳蜗专利,正在寻找中国厂商合作开发产品。

这并不是曾凡钢第一次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了。曾凡钢感慨,虽然掌握人工耳蜗技术的在美研究人员有30%是华人,但是,却没有华人做企业,也没有合适的投资商。就在这时,李家父子出现,并成功说服了曾凡钢教授。双方开始了有效的合作。

看着这么多需要帮助的聋人,李楚与父亲决定二次创业,让听不到的人能够听到。在他们看来,研发生产耳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又有专家称,投入3000万即可有产出。

不过,专家低估了技术产业化的难度。

李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讲述:“以集成为例。我们要把一张桌子大小的电路板集成到一块硬币大小的植入体里,还要确保产品的长期生物兼容。仅这个课题的研发就花了两年时间。”

产品3年上市的计划因此延长了一倍,之前预计的3000万投资也变成了过亿的投资,李楚遭遇了资金困境。

“尽管家里做房产生意,但长辈们也开始质疑这种超计划的研发。不过,最后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有段时间为解决资金紧张,经常先向第一家借50万,再到第二个朋友借100万还第一家,再从第三家借150万。”李楚说:“想想当时也挺不容易。”

然而,困难还不止资金短缺。

“研发团队很辛苦,诺尔康自建的美国研发中心白天有中央空调,晚上没有,大家晚上在实验室待着空气不流通,过一段时间就要出去呼吸空气,困了累了就在地 板上的睡袋里凑合着睡觉。”李楚说:“2008年在国内建厂后,由于人工耳蜗对零部件的质量要求很高,一度找不到合适的零部件供应厂商,其中某个部件全球 也只有三家厂商能够提供。”

直到2009年12月23日,诺尔康首次为耳聋患者植入自己的产品,2年后无不良反应。经过近200例临床试验、5年时间、1.9亿元资金投入后,2011年8月19日,诺尔康终于拿到了国家药监局的人工耳蜗器械证书。

此后,诺尔康连续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科院“科技助残计划”;2012年获得进入欧洲市场“门票”:CE认证,同年,“人工视网膜”研发立项。2013年8月获得由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用于儿童病人的注册证。

截至目前,诺尔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93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是世界第四家、中国第一家实现了各年龄阶段全覆盖且全面产业化销售的人工耳蜗公司。

“我们产品的第一个使用者是位退伍多年的军人,当他能听到声音后,第一次跟多年照顾他的妻子说"老伴,谢谢!"的时候,我们也很激动,为这个产品激动,也为这个老兵能重新听到声音激动。”回忆当时的情景,李楚至今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分羹6000亿市场,计划上市或新一轮融资

产品上市后,李楚及其团队对市场抱有“美好的憧憬”:一年内至少销售1000台。不过,他们又被现实销量打击了一次。

“我们计划产品上市后第一年应该有上千台的销售,因为研发团队来自海外,技术参数与进口耳蜗相当,产品质量也通过各种严苛的测试并得到了国家认证,但由于市场对新公司不信任,拿证后的半年只销售了22台。”

诺尔康奉行低价策略。据介绍,当时较之三大外资厂商,诺尔康除了压低利润外,低价的另一原因是采用直接销售模式。

而另一家中国企业力声特获得中国本土的第一个人工耳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国产人工耳蜗,但并未批量生产。

虽然只卖出22台,但李楚给团队打气:“诺尔康迫使价格坚挺多年的进口耳蜗大幅降价,这也是一大成就。”据悉,当时诺尔康人工耳蜗定价7.8万元,在其价格冲击下,进口耳蜗由25万元降至15万元。

“后来,我们通过与公益组织合作赠送产品,让更多的人知道,诺尔康人工耳蜗并不比进口的差,而且价格便宜一半,经过口碑相传,诺尔康也开始被市场接受。”李楚兴奋地表示。

在注重国内市场外,诺尔康还开拓了国际市场,2014年在海外销售50台,预计2015年可达到200-300台,国外定价为1.5-2万美元。

而对于目前国内市场的销售情况,李楚坦言,虽然人工耳蜗市场的绝对值非常大,但多数患者经济条件较差,不过,随着医保范围的扩大,市场需求也会随之增长。

李楚介绍称,在中国重度耳聋目前或超过900万人,据保守估计,其中适宜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人群约为600万人。但现在尚不足4万人选择该手术。按照每例患者平均10万元的花费计算,这一市场的潜在规模达到6000多亿元。

据了解,2015年年初,浙江等四省已将诺尔康人工耳蜗纳入医保,第一位在“浙江儿保”使用这一医保政策的患者费用降低6成。

在销售产品的同时,诺尔康一直坚持赠送人工耳蜗的路径。如在2015年9月27日的第57个世界聋人节上,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承诺,将于十年内向全球1000位1-14岁的聋哑儿童无偿捐赠。

除人工耳蜗外,据悉,诺尔康正在开发与视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相关的两款重磅产品。李楚表示,“我们希望用诺尔康的神经电子技术让聋人听得见,让盲人看得见,让瘫痪病人重新站起来。”

据悉,目前诺尔康的技术团队大都来自海外,包括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曾凡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傅前杰等世界顶级专家,同时也引进了包括孙 晓安博士、陈洪斌博士、夏斌博士等一批海外引进的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专业覆盖神经电子学、声学、光学、神经医学、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电极设计、激 光封装等

在诺尔康的发展道路上得到了资本支持,李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研发阶段就有资本关注我们。华睿、启明创投在我们还没有拿到国家药监局器械证书时就看好我们并投资。诺尔康现在的股东构成很稳定,核心科研团队、投资人、我们管理及初创团队各占1/3”

除了启明创投外,凯鹏华盈、德同资本、国开熔华、高盛也投资了诺尔康。

“资本看好诺尔康的发展前景,他们并不要求我们签任何对赌协议。如果注册制顺利出台,年底公司将上市,但若有延缓或者其他影响,我们将在这些投资人中进行新一轮资金募集,明年有几件大事要办。”李楚说。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