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9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审议一份重要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这份建议稿将初步拟定2016年至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以及以此为纲的一系列改革目标。结合此前已经完成的“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形成规划纲要,在明年3月的“两会”上提请审议通过后,正式成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纲要。
但是,一位参与建议稿调研的经济学家告诉界面新闻,直到9月份,几个关键部门对于经济增速的确定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在6.5%-7%之间反复徘徊。
“任务重、情况复杂,是此次五年规划制定的重要背景。”这位经济学家透露,此次规划制定的调研过程也是近几个五年规划中规格最高、范围最广的一 次。负责牵头起草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财办)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内,向55位各领域顶级专家组成的核心智囊团、主要的国民经济各级政府部门、经合组织和 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外机构、多家大型民营企业及广泛的大众渠道征求建议。
所谓“任务重”,是指“十三五”期间要完成两个核心目标,即到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是“十三五”期间的硬任务,不可能再推给下一个五年规划,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得直接面对、直接解决。
事实上,这不仅是政治任务——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计划”,同时也是关键的经济任务,决定着中国能否跨过“中 等收入陷阱”,以此开启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则必须实现6.5-7%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在6.5%还是7%,亦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数字,发改委、财政部的官员以及专家之间,各自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前述经济学家表示。
发改委的测算是,要完成GDP比2010年翻番的任务,如果2015年GDP增速实现7%,“十三五”期间的年均GDP增速必须达到6.56%,即6.5%左右是底线。
不过,今年7%的增速目前来看存在不小的挑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中国前三季度GDP增速为6.9%。经合组织(OECD)则预计,中国2015年GDP增长可能为6.8%。
“发改委的一些专家认为,接近于这一底线是一个合理的数值。”一位地方发改委官员向界面新闻表示,客观角度看,资本、劳动、土地和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下行趋势,“十三五”时期继续保持7%的增速存在较大难度。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对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也并不是很乐观,他预估,今年的7%可能比较困难,明年可能还是会比较艰难,后年能够稳定下来有所回升就已经很不错了。
樊纲认为,这段时间内,中国的主要任务将是继续消化过剩产能,以此完成周期性调整。这个调整期从2011年开始算,刚走过了4年,恐怕也是刚走一半。但樊纲强调,周期性调整不能与长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混淆。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看法也与樊纲接近,对于“十三五”的GDP指标,他认为上限应该是7%。
刘世锦10月24日在出席新华网思客会时表示,高投资触底、减产能到位、新动力形成,这三个条件逐步具备之后,中国经济才会进入一个中高速增 长、稳定发展的前景。但目前来看,产能过剩在短期内还会比较严重;新经济要突破过去基本靠吸收或模仿的做法,在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精神和营造创新环境 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挑战,新经济要替代减少的固有增长尚需时日。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朱振鑫向界面新闻指出,GDP增长目标定在6.5%左右,相对保守,但在价格因素不发生较大波动的情况下,也能完成GDP翻番的目标,同时能留出较大的政策空间。
“但这种政策空间也可能会形同虚设,”朱振鑫说,反之,7%的目标则意味着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这种积极会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未来政府代替私人部门加杠杆仍是大趋势,托底经济、防范风险,需要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作为支持。
朱振鑫认为,以7%为目标并不意味着实际增速会大幅高于7%,也不意味着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
事实上,就在前几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中央党校会议时也强调,从来没有讲过要死守某一个点,而是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但也有乐观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把回旋的余地利用好,在“十三五”期间实现7%甚至更高的增速并不是不可能。
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林毅夫认为,中国存在GDP保持8%增长的潜力,能不能变成现实的增长率,取决于内部和外部因素。
林毅夫认为,在国际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内部因素在于,如何找回新的竞争优势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产业升级空间 较大,而这些产业升级都是由投资来控制的。因此,利用有利的机会投资,拉动收入和经济增长,“十三五”期间保持7%左右的增长应该没有问题。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有望在今年年底、明年上半年基本结束,出现逐步回升的走势。未来10年到15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会保持在7%到8%之间。
林毅夫、樊纲、刘世锦等,都是“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前述发改委官员表示,之所以强调“十三五”年均GDP应该保持高位增长,是考虑到财政收入、就业和投资拉动等问题,尽管经济增长不唯GDP论,但GDP增速过低,甚至没有充分挖掘潜在增长,确实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国际上也有“唱空中国”的声音,这对于中国的外部环境、地缘政策,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政策推进都没有好处。
事实上,GDP增速目标的拿捏,还体现着另一个重大问题能否在“十三五”期间获得解决,即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规划完成时,中国人均收入将达到12600美元,无论以GDP还是人均收入计算,中国都将进入中等收入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世界银行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将是恶性循环;但低端制造若要向高端制造转型,又将依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也不是几十年就能追赶的。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现在中国关键的任务是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6.5-7%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楼继伟认为,如果完成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关于2020年的任务,我国将绕开“中等收入陷阱”,这就要求我国在未来的5至7年的时间里,做好全方 位改革,解决市场中仍然存在的扭曲。此外,农业改革、户籍改革、劳动关系、土地改革、社会保险五大领域的改革,对于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也将起到关键性作 用。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李稻葵则比较乐观地认为,中国完全具备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
李稻葵在研究了“什么样的国家在过去六、七十年间从中等收入国家跃进到发达国家”后得出结论,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政治体制稳定,且支持、引领经济发展;贸易、投资伙伴主要为发达国家,并在贸易中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理念;人口健康、人口素质高。
李稻葵认为,中国的这三个变量,总体上在不断改进。因此,中国基本上应该有信心能够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