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启桃
此轮IPO重启最受瞩目的公司之一飞天诚信17日公告,确定发行价为33.13元/股,发行市盈率16.57倍,发行数量不超过25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亿股,预计发行日期为6月18日。同日,该公司还进行了网上路演。但金融投资报记者发现,在网上路演中,该公司对投资者提的尖锐问题在回复时似有避重就轻之嫌,甚至打太极、避而不答。
销售数据前后不一
“1.在2012版招股书第135页2011年度中国银行销 售收入是32690000元,占当期收入9.63%;而在2014版第126页招股书中中国银行销售收入为32723226.5元,占比9.64%。2. 在 2012版招股书第 138页,2011年加密锁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7688185.48元,占当期收入2.26%;而在2014版第129页,该项数据为854.1万元,占 比2.5%。为何凭空多出几万、几十万元?”在路演开始不久,有投资者提出上述问题,但截至17时路演结束,飞天诚信方面仍未对该问题做出回复。
循着该投资者的提问,记者翻阅飞天诚信2012年版本及2014年版本招股书及招股意向书,2011年第二大客户中国银行销售收入及占当期收入 的比例确实存在出入,新版招股书中此项收入凭空多出了33226.5元。而关于2011年加密锁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也在新版招股书中新增了 852814.52元。虽然相差数额不大,对该公司来说几万、几十万也仅是九牛一毛,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出入?因为此项数据出现变化,公司其他财务数据是 否随之进行了更改?是工作人员粗心之失还是刻意为之?由于飞天诚信未就该问题作出回复,上述疑问也就无从得出结论。
不止该数据“打架”,在提问中记者还发现了公司拒绝回答的涉及数据的另一个问题。
有投资者提问董事长黄煜,“在公司2012版招股书中与最新版的招股意向书中多次与新国都、证通电子、旋极信息等 类比,但在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及资产负债率这2项数据上,证通电子2011年的数据出现不符。为什么同项数据在不同版本的招股书中出现出入?贵公司是否 为了突显自己公司的优势而故意更改类比公司的数据?招股书的数据是可以随意更改的吗?”同样的,这一问题飞天诚信亦未作出回复。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后发现, 证通电子2011年数据确实存在如上投资者所言的不符问题。
关键问题“打太极”
整体来看,飞天诚信未来业绩和发展是整个路演过程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关系公司发展的问题上,尤其是相关负面问题出现时,飞天诚信顾左右言他,有“打太极”的嫌疑。
有投资者对飞天诚信海外经营业务提出质疑,连续向董事长黄煜发出四个疑问。但在回答问题时,黄煜仅用“否、否、是”来回答前三个问题,对于第四个问题“在国内竞争激烈和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是否会加大对境外经营的投入”选择性回避,未作出回复。
此外,对投资者提出的“贵公司目前以UKEY为主,与旋极信息一样,但UKEY是否过于单一,而且客户都是银行?公司上市后有没有收购计划或新项目?”这一问题,也未做出正面回应,仅以“我们专注于银行领域网络身份认证产品”作答。
在投资者提出问题希望公司澄清时,飞天诚信以“请参见招股书”作答。例如,有投资者请问董秘吴彼:“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关于公司的负面消息,希望公司能够澄清一下。人民网6 月16日刊发《飞天诚信“靓丽”业绩报告背后有“地雷”》一文中提到:1、虚增利润嫌疑。2、客户高度集中。3、业务获取方式遭质疑。4、主营业务面临技 术更新风险。5、对退税返还政策依赖度高。6、海外业务波动明显。请澄清一下该报道中提出的几个方面问题。”吴彼回答为“请参见招股说明书,谢谢。”
市盈率和定价遭质疑
有“诚信”二字入名的飞天诚信,其诚信与否的问题也多为投资者讨论。
有投资者发问,“公司发行价对应市盈率很低,只有13倍,目前上市同类公司市盈率很高,为何公司会这样低?且2013年利润出奇地高,这样的业绩是否有水分?公司叫诚信,请问公司会业绩变脸吗?”
记者注意到,投资者对飞天诚信的市盈率问题尤为关注,更有投资者直接对发行价提出要求,“公司的定价过高,市盈率和发行价不匹配,要求公司重新确定发行价。”
面对上述疑问,公司回复表示,主要与公司股本规模相关,定价由市场化询价确定,招股书只提供了今年上半年盈利预测。均未正面对公司业绩做出回 应。而投资者提问“2013年度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是1033643056.07元,2012年度是719729409.30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对 应的是 874114187.56元和583959503.22元,可以算出,201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同比的增长幅度为43.62%,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同比 增幅为49.69%。请问,这是否说明公司的效益在下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公司也未做出回答。
但是,在投资者提问“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时,公司表示,“如未来影响公司成长性的有利条件发生不利于公司的变化或者不利条件进一步恶化,也不能排除目前的高成长难以持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