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编 者 按
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从方案规划和实质运作两个层面同步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紧锣密鼓地编制,调研报告已形成。更有消息称,三地已分别签订了十大项目的转移协议。
即将出炉的重大改革举措,将给三地重新明确功能定位。而北京和天津,120公里距离内紧邻的两座直辖市,如何有效协作,决定该区域未来发展的成败。向来低调的天津积蓄了哪些优势?如何承接北京的产业溢出?未来的京津双城生活模式是怎样的?
《每日经济新闻》继推出京津冀大型报道后,再次聚焦。这一次,我们将目光对准了天津。
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地区的“双子星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北京和天津的功能定位相对清晰:天津是北方的头号经济中心;北京则是北方乃至全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心。
但如今,北京逐渐演变成一个“大而全”的首都,雾霾、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已经呈现,天津在北方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及金融中心地位也被逐渐吞噬。
现在,京津这两座高铁不过半小时路程的大城市如何重新校准位置坐标被摆上了台面。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在5月28日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前不久发改委组织各部门按照综合和专题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已形成相关的调研报告。
天津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想法是什么?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5月底指出,天津希望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双城联动发展重大机遇,把自身优势与天津的港口、区位、产业、政策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有消息称,目前北京与天津和河北分别签订了十大项目的转移协议。但转移的项目类型有所区别:转给天津的,多是教育、医疗、高科研发等技术密集型;转给河北的,则多是需要占用较多土地资源、能解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
京津“双子星”谱新曲/
在发布会上,范恒山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确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北京城市功能过于集聚,人口增长过快,“大城市病”比较突出;京津冀三地定位不够 清晰,分工不够合理,区域内发展落差比较大;该地区城市密集,但是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弱。
北京社科院 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彦军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首都经济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圈内行政地位或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之间畸形竞争,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城市之间利 益冲突。北京的经济发展未能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繁荣,加剧了首都的资源供给紧张和环境负荷加重。
20世纪80年代,北京为避免对天津港口的依赖,舍弃离它最近的天津港,选择在河北投资修建自己的港口。再比如修路,据记者了解,北京曾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修筑通向河北和天津的公路和高铁。
时至今日,无论在政府视线还是市场自由发展角度,京津 “双子星”谱写新曲已经水到渠成,以往的明争暗斗,正演变为一个愿舍一个愿得。
由于区位优势、经济体量以及行政级别与北京相当,京津两地再度携手。
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定位,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而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 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他强调,调整疏解北京城市功能,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克服“舍不得”的思想。
天津市市委书记孙春兰表示,要抓好首批百项产业对接项目,依托制造业优势,突出高端化方向,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促成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
天津谋求错位发展/
“天津怕被北京"圈"进去而失去自我,将自己封闭得天衣无缝,并在封闭中与北京展开竞争。虽然天津市政府一直在努力引进更多的企业到天津,但由于市场封闭,外地企业很难在天津长期置业。”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新闻发言人文显堂撰文指出。
但在国家战略与发展机遇面前,此前的观念正在被消解。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志强表示,天津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将力促京津海关通关一体化改 革,完善口岸直通模式;积极争取设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促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验,京津冀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近期,天津还将加快建设京津冀智能交通网络,推进京津“一卡通”互联互通,实现在公交、地铁、轻轨、出租车领域以及京津城际列车进出站刷卡支付。
张志强表示,天津将积极参与国家的统筹规划,在功能定位上,突出北方经济中心、北方航运和物流中心、北方金融创新和运营中心、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实现与北京、河北的错位发展。
天津社科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所长卢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天津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未来城市布局重点更多在于质量,主要体现在吸纳高素质人口,完善人口布局,还要加快结构调整配合自贸区建设,完善产业布局。
“很多高科技公司来自于北京,而北京和天津完全可以构成一个"双城生活"的新模式。”天津开发区投促局副局长邹芳表示。如果说北京享有技术与资金密集优 势的话,那么天津自身的比较优势可以与之形成互补,这些优势可包括更低的成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独特的政府支持和高效率的服务机制。
滨海新区入首都经济圈/
在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未被高层明晰前,首都经济圈更广为人知。在规划层面,北京市发改委曾邀请中国科学院为之拟定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该方案就是“1+9+3”,亦即“北京+河北省的张家口等9城市+天津的宝坻区、武清区、蓟县”。
但卢卫认为,此规划十分不合理,他曾指出,虽然方案跨区域,但将天津市区和滨海新区两大 “城市中心”排除在外有失公平。
目前京津冀一体化规划正在制定中,滨海新区不仅会入选,而且各方均认为,其作用将不亚于北京中关村,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引擎。
卢卫分析说,天津的竞争优势一是港口,二是毗邻首都。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战略,对于最早纳入国家战略的滨海新区来说,进入首都经济圈无异于如虎添翼。
滨海新区紧邻天津港,一体化趋势下,发展空间也将异常开阔。“打破物流、市场等领域的行政区划藩篱后,北京和冀北地区将从天津港的交叉腹地变为直接腹地,为天津自贸区的获批拓宽发展空间。”卢卫说。
相比北京,天津的金融业是一块短板,但伴随着滨海新区的发展,这一短板也逐渐被弥补。天津金融办相关人士在“廊和坊金融街”论坛上表示,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以融资租赁、股权基金等为代表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态实现了集聚化,产业化、体系化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天津金融业的发展特色。
在滨海新区高新区内,以承接总部经济、金融功能为主要载体的“高银金融117大厦”在建高度已经突破250米,预计在2016年第四季度竣工并投入使用。这座天津未来的地标性建筑,其规划高度一度是亚洲之最。
相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该项目建成后将在京津发展轴上打造一个可与香港中环商务区相媲美的全新国际商务区项目,完美实践“京津同城化”的概念,也将推动该区域的快速发展。
《《《
人物对话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
天津定义新角色—做实北方经济中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环渤海120公里距离内,天津和北京遥相辉映,由于城市定位和分工始终没有非常清晰,京津协同效似乎未能完全释放。
但京津冀一体化为这两座城市提供了一个合作契机,伴随着体制机制理顺和发展思路的谋变,京津“双城记”也已经渐渐开启了新的阶段。
那么,天津与北京未来协同效应如何发挥?京津冀一体化蓝图中,天津将扮演何种角色?针对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昨日(6月3日)专访了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
京津联动缺细则
NBD:京津两地在环渤海经济圈似乎始终没有实现有效联动,对此,您怎么看?
张贵:世界上由双核共同拉动的经济带中,成功的包括美国的纽约与华盛顿,日本的东京和横滨等,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结果,其实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地方也面临和我们一样的问题。
北京和天津没有形成化学反应,但现在已经有很大不同,微观层面上,企业之间已经渐进一体化通道。媒体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报道中,河北比较抢眼,天津说得少,但是做得多,如京津城铁现在已经逐渐发挥作用了。
NBD:京津两地在经济联系上比较欠缺的方面都有什么?
张贵:我觉得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谈这个问题。首先就是政府层面存在规划不统一的问题,一些限制性的制度仍然存在。目前的体制、税制和GDP考核等对于城市之间要素流动还存在障碍。
举个例子,北京目前还是要求废旧汽车拆解必须要在本地进行,如果要出北京,需要层层审批。企业是想出去的,但是被政府限制住了。
在企业层面,京津之间合作其实比较多了,未来更多的方向应该是在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围绕京津地区优势产业形成企业群和产业链,尽可能在政府营造的环境和平台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带。
第三个就是市场层面的内容,京津地区联动效应差,市场力量弱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需要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虽然这方面提了很久,但实施细则和方案欠缺。
如果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民营资本可以进入煤、水、电等公共服务平台,进入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对京津合作也大有好处。
天津的中枢位置
NBD:京津冀规划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北京和天津的位置需要如何定位?
张贵:之前有消息说是6月就可以出来,现在又说要到年底。就我们学者而言,当然是希望规划出台越快越好,但不应该为了快而快。光有规划还不行,还需要有专业规划和重点规划。总规划可能只是一个脉络的梳理,还需要配套子规划让总规划切实可行。
在规划中,天津和北京将如何被分别定位的问题上,我认为北京有天津所不具备的资源就是它是首都,而天津有北京所不具备的资源就是港口,北京有空港但是没有海港,大方向上肯定是两城之间实现优势互补。
NBD:具体到产业上,如何判断天津在未来京津冀一体化中的角色?
张贵:客观来讲,北京因为首都资源的优势,在市场力量仍然较弱的情况下,地位很难被撼动。天津要做的就是通过京津冀一体化的契机,将天津原有的一系列定 位,比如北方经济中心等真正实现。目前天津自身的八大优势产业中,有个别产业已经并非高技术含量产业,天津也面临产业转移问题,如果要承接来自北京的产 业,就需要将自有的产业向河北先转移。
在三地协同发展中,天津处于中枢的关键位置。它能够承接北京四个功能以外疏解出来的产业,其中一些高端的服务业和制造业是天津最主要的承接对象。
“利箭”滨海新区
NBD:天津目前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哪里?
张贵:天津从经济功能上真正实现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目前比较欠缺的有两点,一个是金融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的规模和体量还比较弱小,我们不一定非要争夺北方金融中心,但需要有与实体经济相配套的金融支持。
第二个就是外向度结构还有待改善,天津的制造业外向度是很高的,很多外资企业都在天津设立工厂,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业的外向度比较低。
天津如果能打造成为北方经济中心,那天津港作为国际性港口就要得到彰显。但现实情况是,环渤海一带有秦皇岛港、唐山港和沧州港等,天津港并没有和周边这些区域化和专业化港口形成有效联动。下一步如何进行深度合作,产权、业务等方面怎样融合还有待顶层规划。
NBD:天津近年来最引以为傲的便是滨海新区的腾飞,滨海新区在整个京津冀经济带中将承担什么任务?
张贵:简单回答就是十分重要。京津冀合作的核心其实就是京津合作,京津合作的核心就是沿着北京中关村和亦庄至河北廊坊再到天津武清、北辰、东丽,最终结 束于滨海新区和天津港一线,这条线被称作京津科技合作新干线,涉及23个省市级以上的园区,土地超过8000多平方公里,这一带才是京津冀合作的未来。
科技新干线集中了京津两地最优质的科技资源,这条经济带是不是能打造出世界级的科技产业带,是京津冀合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滨海新区在哪里?在这一带的入海口。如果将这一带比作一副弓箭的话,北京和廊坊等地可能是弓与弓弦,真正有杀伤力的箭就是滨海新区。
《《《
市场动向
京津冀协同下的躁动:房企抢滨海高新区先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尚希 发自天津
京津冀一体化的步步推进,让京津“双城记”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据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走向深入,并已经形成报告,天津将更多承接教育、医疗、高科研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地,紧邻北京的天津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滨海高新区),以一探究竟。
区域配套升级
从北京火车南站出发,30分钟的车程便能抵达天津。从天津南站驱车5分钟,眼前所见足以比肩北京国贸CBD。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天津滨海高新 区位于京津冀枢纽地带,处于天津发展最前沿,有新京津之称。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显然让滨海高新区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记者在滨海高 新区走访时看到,区域内多个在建项目已经初具规模。高端住宅区、未来的商业核心区以及区域中已经成型的教育、医疗配套让这一新区充满了竞争力。从新区内可 以看到,数十栋高层住宅、商业办公的楼栋已经成型,一些产业办公园区也正在建设当中。包括未来区域中的地标建筑 “高银金融117大厦”工期也已近半。
“117大厦的总高度为597米,目前已经突破了300米。未来也将成为天津第一高楼。”高银天下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据其介绍,围绕这座摩天大楼周边还将分布数栋商务办公楼、剧院以及高端购物中心,“引入的品牌数量也有望超过北京的新光天地。”
高银金融117大厦显然为整个滨海高新区甚至天津市奠定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硬件设施,但如何引入、能否引入巨量的商务需求则有待市场考验。“京津冀一体化肯定会有促进作用,我们也会考虑吸引一些北京的产业进入。”高银天下相关人士表示。
“非首都核心功能要疏解到其他地区,那么天津在承接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曾对记者表 示。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委主任黄亚楼则表示,滨海高新区承接北京溢出资源,要依靠自身的产业优势,打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差异化竞争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滨海高新区目前的土地性质多为产业用地,商业及住宅用地十分稀缺,伴随着大量产业以及高新人才的进入,居住条件的优化升级也是这一区域面临的首要问题。
产业转移的背后是更大规模的人口转移。显然,身处其中的开发商都在觊觎这样的机会。这对于天津以及周边城市来说,无疑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二次引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走访了位于滨海高新区的 “富国高银”项目,“富国高银”项目的销售中心与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仅一路之隔,在记者走访当日,正是全球最高规格的马球赛事—2014玛莎拉蒂杯经典赛 决赛在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拉开战幕,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正是深耕该区域的香港上市房企高银地产(00283,HK)开发的富国高银项目。环亚国际马球会也是 其在区域内配建的一高规格生活休闲配套,据专业人士介绍,这样规格的球场在国内独一无二,也因此该马球会每年要主办四场国际性的专业比赛。
据富国高银相关人士介绍,目前该项目已有两栋高层住宅楼在售。据其介绍,这一高端住宅项目也是国内唯一拥有国际级马球会会籍的项目,包括会员制的顶级酒店,整个项目意在打造一种高端生活方式,包括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天津环亚马球会,总建筑面积接近200万平方米。
“高端居住产品对于整个区域的价值提升有明显作用,同时,也能解决流入区域内的高新财富人群的居住需求,更好地实现产城一体化。”一位区域经济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