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亮 上海报道
尽管尚未正式推出,但2014年已被业内视为“期权元年”。
期权是金融工程的基础工具,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国内六大证券期货交易所中,有五家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期权产品。
包括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的沪深300股指期权及上证50股指期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的个股期权及ETF期权、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商所)的豆粕(或焦炭)期权、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期所)的铜期权和黄金期权以及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商所)的白糖期权。
近日,这五家交易所的期权负责人齐聚第八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各个期权产品的筹备情况亦随之揭开面纱。
仿真交易火爆
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提供的2013年统计数据,全世界成交量排名前30的衍生品交易所中,中国大陆占4席。其中大商所排名第11,上期所排在第12,郑商所排名第13,中金所排名19位。
而这一数据,仅是商品期货及金融期货的总成交量。同属亚洲的韩国Kospi200指数期权于1997年上市,2003年创下28.3亿手成交量,占世界衍生品总成交量的34%,2011年以36.7亿手成交量稳居全球之首。
期权未来的市场容量可见一斑。
截至上周,沪深300股指期权成交量创全市场仿真以来新高,日均成交量达265万手。上周沪深300股指期权的波动率指数CVX一直保持在43-63之间,每日的持仓成交比不到0.5,仿真交易中投机氛围开始抬头。
个股期权的仿真交易也进入冲刺阶段:从3月31日起,有条件的券商营业部开始接待个股期权模拟报名客户参加“专区、专人、专机”的全程录像机考,成绩直接与拟申请交易权限挂钩,据悉考试题目相当有难度。
虽然如此,据上交所金融衍生品部万建强透露,截至上周,上交所个股期权模拟开户数还是达到25.06万户之多,其中机构户只有997个。从过去70个模拟交易日来看,每天价差在20%左右,与境外交易所的水平接近。
万建强直言,与股指期权不同,上交所面对的是超千万级数量的股票现货投资者,总数在一亿户左右,而期权又是一个带有杠杆的衍生品种,因此投资者适当性指引制定得比较严格:对投资者的资产、知识水平、模拟交易经历及诚信记录都有相应要求。
“我们交易所面对的投资者,平常更多的是做现货,平时比较少接触衍生品,所以我们做了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我们的准入制度还要进行分级管理。”万建强表示,“三级交易者评估标准,对应着三种不同级别的考试,通过考试后启用的交易权限也不一样。”
上期所衍生品创新工作办公室高级总监范文韬表示,四家期货交易所一直在期权方面做联合推进工作,今年已经召开7次相关会议,也是希望各家交易所在产品设计、规则方面的差异能尽量统一。
据悉,当前全市场各大交易所正在合作推出互相兼容的交易客户端,几大期权产品上市后可在同一平台进行交易,《期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也在由几大交易所共同起草中,办法发布后首只期权产品将很快诞生。
做市商制度分化
由于交易所根据标的市场价格分别设置若干价差的平值、虚值、实值期权合约,因此当标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相应地期权合约的数量也会增加。
一位接近中金所人士透露,股指期权合约数量在极端情况下会同时出现800个合约,最少也要有62个合约。
根据期权交易原理,这么多期权合约往往只有极少一部分靠近当前标的市场价格的合约,拥有较为活跃的交易量,而大多数合约将处于沉寂状态。当在这些合约上开仓的投资者无法找到对手方时,便会面临风险,而这种风险预期会降低整个期权市场的流动性。
可见,做市商制度的成败,已成为未来场内期权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场的五位负责人对此并不讳言。其中最为成熟的,则是中金所的股指期权。
“我们的做市商制度已有了初步的方案。”中金所期权小组负责人王琦表示,“过去一整年的工作重点就在做市商制度上,而我们最看重的是做市商的系统是否合格,这是我们的首选要素。”
据悉,当前中金所股指期权的仿真交易做市商主要由券商自营部门、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及一般法人构成,已有20-30家。一旦正式上市,前两者为主力,一般法人的参与进程会相对较慢。
“未来,保证金将是影响机构参与的重要瓶颈,从5月份开始,我们会下大力气去研究组合风险保证金。未来参与的券商、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都会有相应的保证金要求及持仓规模要求。”王琦说。
相比中金所较为成熟的做市商制度安排,其他商品期权做市商制度则差距较大,比如上期所明确铜期权及黄金期权在上市初期将不指定做市商,而是以不承担报价义务的“流动性提供者”为主,以后再等待时机发展指定做市商。
郑商所期货衍生品总监左宏亮则表示做市商制度已经定稿,正在调整组合保证金,对于做市商工作,仍在与机构接洽评估;大商所交易部总监张英军则表示,已经有17家做市商参与到仿真交易中来。
“T+0”成做市商瓶颈
“我们评估,现在已参与到个股期权仿真交易双向报价中的做市商,表现差距还是很大的。”万建强坦言。
“相比股指期权,我们认为个股期权的做市商业务要棘手得多。”沪上某券商自营部门负责人表示,“主要是现在沪市比较特殊的市场机制决定的,我们甚至无法评估这种全世界唯一的制度会给做市商业务带来怎样的风险。”
该负责人担忧的正是“T+1”制度。世界范围内,只有上海及深圳证券市场在采用这种制度,这也成了期权发展壮大的“拦路虎”。
“T+1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我们需要现券的时候无法拿到券,没办法进行风险对冲。”该负责人说,“做市商是不承担风险的。双向报价的做市商平常会把相反方向的头寸轧平,因此真正需要进行风险对冲的头寸其实并不太多。”
“问题可能会出在交割日或邻近交割日,假如期权合约刚好在执行价上下,时而价内、时而价外,这时波动率会非常大,如果没办法拿到现券对冲净头寸风险,做市商有一定概率面临很大损失。”该负责人表示,“由于不能很好地对冲风险,最后结果就是买卖价差挂得很宽。”
“融资融券困难、成本较高,这个问题也很令我们头痛,同样是拿不到现券。这样做看跌期权时我们就比较棘手。”该负责人坦言,“这些问题也许可以通过ETF来赎回现券‘曲线救国’,但非常不便。”
“现在唯一吸引券商的是,业内预期个股期权市场初期会出现大量投资者‘乱报价’,这其中套利机会非常大。”该负责人直言,“其实做市商就是报价、交易和对冲,套利时无非也是同样过程,可以同时进行,所以这块的利润十分诱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监管层正对推出T+0释放积极信息。
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上周五就表示“T+0制度正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此前刚刚宣布的“沪港通”也将“T+1”这一制度顽疾摆在突出位置,市场人士认为这一不确定因素的革除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