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食品谣言,当治公众“心病”

   2016-09-14 南京日报6
核心提示:时下葡萄大量上市,但近日一段视频在新媒体大量传播,让不少人望葡萄却步。视频中,一名果农模样的男子一边搬运葡萄,一边和拍摄
 时下葡萄大量上市,但近日一段视频在新媒体大量传播,让不少人“望葡萄却步”。视频中,一名“果农”模样的男子一边搬运葡萄,一边和拍摄者对话,称无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药的”。随着视频转发传播,一些无籽葡萄产区被媒体曝出销售已受影响。农业专家和果农均表示,“无籽葡萄抹避孕药”纯属无稽之谈。(9月13日人民日报)

“无籽葡萄抹避孕药”堪称无稽之谈,但仍有不少人将信将疑甚至完全信以为真。媒体利用自己掌握资源多、传播面广的优势,积极求证并及时辟谣,有助于普及科学知识,澄清认识误区,不让果农被谣言所伤,可谓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也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类似的科普、辟谣报道,媒体上应该多些、再多些。

不过,类似“无籽葡萄抹避孕药”这样的食品谣言,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隔一阵子就有类似谣言以各种途径迅速传播,甚至一些被媒体证伪的谣言照样继续流传。比如避孕药黄瓜、十只翅膀鸡等,经常会来个“传谣—辟谣—再传谣”的循环往复。这样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总能轻而易举地“俘获”很多人的信任?公众缺少相应食品科学知识、一些人或机构为某种目的故意制造并传播谣言,无疑是一大原因。但追根溯源,恐怕还在于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让公众成了惊弓之鸟,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信其有,客观上给了谣言以生存和传播的空间。在这方面,我们不应过多责备公众的轻信。

这几年,光是见诸媒体报道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就足以让公众目不暇接: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福尔马林鱼翅、敌敌畏火腿、硫磺粉丝、激素豆芽、瘦肉精猪肉、抗生素鸡鸭、高农残蔬菜、废旧皮革胶囊……各种不能用于食品的有毒有害物质,被堂而皇之地添加到食品中。这让公众谈食品安全色变的同时,也让谣言流传有了可乘之机。什么避孕药喂黄鳝、打针西瓜等,看似离谱,但却契合了当前食品安全中的一些病症,从而牵动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也因此,但凡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总是能够引起公众关注并得到迅速传播。媒体的辟谣,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更多地针对较为显著的个案,但却很难去除公众的“心病”。

有个成语叫“杯弓蛇影”,讲的就是治“心病”的重要性。心病在,谣言就有市场。传播学研究证实,越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信息环境,就越容易造成谣言快速生成和传播。粉碎“无籽葡萄抹避孕药”之类的谣言,固然需要媒体求证辟谣、传播科学知识,需要有关部门追究蓄意造谣者的法律责任,但更需要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上狠下功夫,堵住监管漏洞,铲除问题食品存在的土壤,增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消减食品安全信息的不确定性,这样才能在治本的意义上挤压食品谣言的生存空间。

“海绵城市”是良方不是猛药

日前,有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汛期,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30个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中,有19个出现内涝,有人因此认为海绵城市试点失败了。9月12日,住建部官网发文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住建部有关负责人就此表示,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还在加快推进。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城市看海”成为热点话题。因此,2014年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指南后,立即被寄予厚望;而在投入巨资推广建设后,大部分城市“海景”依旧,有人不免质疑甚至否定海绵城市。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却未免太过急于求成。海绵城市是一剂良方,而不是猛药。科学看待、不高估不偏废,才能发挥海绵城市的最大功效。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从而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然而,单靠海绵城市就能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明确指出,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减负和补充。我国很多城市在快速发展扩张中,排水设施建设欠账严重,排水能力不足,一旦遇到极端天气,难免内涝频发,处处“看海”。例如有学者分析,武汉的排涝标准只有10—20年一遇,部分地区仅为2—5年一遇;即使这样,还有许多排涝工程尚未建设达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海绵城市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切问题,很不现实。

今年6月,我市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建委相关人士在解读时指出,建设海绵城市要避免若干误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保护自然生态和下大力气改善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两者不可或缺。那些海绵城市无用论、海绵城市万能论,或认为海绵城市就是回到以前农村的模样,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现在,海绵城市建设仍在试点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与论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海绵城市不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唯一灵丹妙药,它的意义在于转变我们的思维与理念,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敬畏自然、遵循自然。只有系统布局、统筹解决,城市才能逐步减少灾害侵袭,平稳发展。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