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讯 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 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 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7年过去,记者调查发现,“限塑令”不痛不痒的存在着,消费者依 旧我行我“塑”,只有大型超市提供有偿塑料袋,菜市场、小商品市场不提供塑料袋就难做生意。
大型超市
消费者不在乎花3毛钱买购物袋
就兰州市民对于超市购物时有偿购买塑料袋一事,记者走访发现,三毛两毛的塑料袋开销在“财大气粗”的消费者们面前,只是毛毛雨。
2月16日,记者在亚欧超市内的收银台前看到,每个收银台下都挂着厚厚的大中小号塑料袋。时值中午,前来购物的市民并不多,可就在记者观察的 10分钟内,除了购买商品较少的消费者不需要塑料袋以外,近百位消费者中仅有两位顾客使用自己带来的环保袋装纳商品,一位顾客将商品装进自己随身携带的背 包内,其余的顾客均选择有偿购买超市提供的塑料袋。市民陈女士就在武都路上班,趁着午休购买了一些海鲜、水果和饮料,“要一个大号塑料袋。”陈女士一边将 商品放到收银台,一边对收银员说。其实,陈女士家里已经有很多个超市的购物袋,可是她没有养成出门带购物袋的习惯,加之一个大号塑料袋才3毛钱,“上百块 的东西都买了,还差3毛钱?”
批发市场
市民购买家用塑料袋的数量逐年上升
除了购物时需要塑料袋,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市民需要使用塑料袋呢?近年来,塑料袋的批发情况又是如何呢?18日下午,记者来到义乌小商品 批发城,在一个批发塑料袋的商铺,记者假称为小超市购买塑料袋。老板随即从一堆塑料袋中抽出一大一小两捆,大的12元50个,小的10元50个。当记者表 示价格太高时,对方又抽出两捆来,大的3元40个,小的2.6元40个。“价格高的可以装食品,价格低的质量不好。”店铺老板告诉记者,一般小超市里都选 用3元40个的那种塑料袋,而菜市场里蔬菜商用的那种超薄的塑料袋都是有专人送去的,质量不好。说话间她从摆放塑料袋样品的柜台角落里抽出一捆黄色的塑料 袋,称这种0.8元40个。
当问及批发塑料袋的哪一类人群较多时,这位商家表示,大型企业都是直接与厂家合作,来市场批发塑料袋的普通市民逐渐增多,大都是买回去家里装东 西使用,“以前人们都是用超市或者买东西装的袋子来重复使用,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干脆自己买一些塑料袋回家用,又干净又整齐,用起来也方便。”
菜市场
肉商坦言每年花上千元买塑料袋
当然,这种花钱买塑料袋的情况只发生在大型超市,一些小区旁的小型超市,或是杂货店多属于免费提供塑料袋。尤其是菜市场,更是塑料袋的重灾区。
2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静安门菜市场,在市场外的一家肉铺,商家告诉记者,其每年用于购买塑料袋的花销大到上千元。对方坦言,很久以前他卖肉 都是用报纸包起来,后来就购买普通的塑料袋,成本比较低,如今按照规定购买的都是高质量的塑料袋。遇到挑剔的顾客,害怕肉油弄脏衣服,买一斤肉得要走两个 甚至三个塑料袋,有些顾客就算拎着环保袋,还是要求提供塑料袋,然后再装进环保袋里。一年下来粗略一算,仅塑料袋的开销就达上千元。
走进静安门菜市场记者看到,前来买菜的市民大多都使用菜商提供的塑料袋。在其中一个蔬菜摊位前,一名男士购买了土豆、黄瓜、平菇等蔬菜,加起来 得有六七种,每种蔬菜在称斤时都装袋,最后为了拎着方便,菜商又拿出一个大袋,将所有的蔬菜都装进大袋里。这样一来,这位男士买一回菜就用掉了7个塑料 袋。采访中,一位蔬菜商告诉记者,菜市场不比超市,有时候将几种蔬菜混装进一个袋子里顾客都不干,更别提塑料袋要收费了,光是买塑料袋的钱,这位菜商称她 每天要投入10元左右。
建议
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加强政府引导
据中国塑料协会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测算,在实施限塑政策以前,中国人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 上。记者调查发现,“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替代品环保购物袋价格太高,消费者难以承受。多数替代品平均售价3到5元,有的档次更高,定价也更 贵。可以想见,这样的价位很难让普通人接受,且很难养成出门必带环保袋的习惯。此外,“限塑令”通过收费限制使用塑料袋,但是塑料袋的价格太低,很多消费 者在购买时会忽略三毛两毛的费用。
自从“限塑令”出台后,提倡使用环保袋、重复使用塑料袋的宣传加大,很多企业和机构在进行宣传活动时也会将环保袋当作小礼品免费赠与市民,几乎 家家户户都有储备环保袋,但是为何还是无法“限塑”呢?其实,“限塑令”的生效有赖于消费者自律,有赖于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而消费者的自律有赖于政府的 引导和善意的政策。有网友建议,要解决目前“限塑令”所面临的困境,政府除了要做好相关宣传引导外,还应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唯有在严格执行 罚则、政府承担责任等多种合力下,才能让“限塑令”令行禁止,深入民心,不再我行我“塑”。兰州晚报记者赵雨欣实习生刘玥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