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代孕母牛上哪里找? 批量克隆牛的成本能解决吗? 神话还是科学?
“克隆工厂”董事长许晓椿回应克隆牛肉相关疑议
中国食品网讯 英科博雅基因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克隆工厂”一期工程将实现年产肉牛胚胎数量10万头,预计占国内每年肉牛屠宰量的千分之五。项目二期工程投产后,这一 数字将扩展为100万头。今年年中“世界最大克隆工厂”将会启动运营,在条件具备,各项准备工作都充分的前提下,最快在两年之内,第一批由“克隆工厂”培 育的克隆牛将能出栏。
部分克隆专家指出,从低存活率和转化率、生产成本看,量化生产克隆牛的计划仍有诸多现实问题。除了对于其技术方面的质疑,有关食品安全及监管等也成为人们诟病“克隆工厂”的原因之一。
记者专访了“全球最大克隆工厂”项目的董事长、CEO许晓椿,他表示,对克隆技术质疑与疑惑源于不了解,动物克隆技术实际上已经发展了近20年,其成熟程度已经达到进入商业应用的“最佳时期”。
此外,针对专家对技术方面的质疑,他则表示,很愿意听到“这件事是做不到”的声音,他告诉记者,如果是人人都可以做成的事情,他们不做。“一个行业没有‘壁垒’,我们是不做的。”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张丹(除署名外)
“不要以为博雅做的事情,在一个普通实验室是能够重复出来的。这就是行业的‘壁垒’,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北大博雅控股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许晓椿说。
最大克隆工厂年中运营
广州日报记者:据了解,在今年上半年,“全球最大克隆工厂”将会运营,请问目前“工厂”的建设进度如何?是否能够如期运营?
许晓椿:正如之前我们宣布的,将会在今年的年中启动它的运营,所以,现在一切都还是按照计划在进行。
广州日报记者:现在“工厂”建设到什么程度了?
许晓椿:我们“工厂”的整体建筑现在已经完成,具体到实验室,目前还需要进行一定改造。整个项目并不是最近才开始,从2014年9月,项目就开始了。大家不应该把时间点看得太重,因为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
广州日报记者:是不是说,尽管这个项目是去年才宣布,但是很久之前就已经在筹备了?
许晓椿:对。其实干细胞技术和克隆技术实际上就是姊妹技术,我们公司2009年成立时,克隆羊之父就来过无锡很多次。如果广义来说,从2009年开始,我们公司就已经进入克隆技术的领域了。
广州日报记者:具体到天津的“全球最大克隆工厂”这个项目,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
许晓椿:根据我们具体实施的项目,其实我们博雅旗下的克隆犬项目是位于威海,2014年,第一批克隆犬就在威海诞生,今后,我们更多的顶级搜救犬克隆会以威海作为基地。天津的项目,是克隆牛胚胎的基地。根据我们不同产业的特性,我们会选择不同的地点。
成立克隆公司毋需办证?
广州日报记者:在中国,成立克隆公司,需要办理哪些必要的手续及审批?也就是通俗所讲的,需要办哪些“证”?
许晓椿:我反过来问,发明计算机的时候,你要不要去国家部委去申请人权保护和个人信息隐私保护?需不需要申请一个电子的信息“牌照”?是不是需要申请一个银行“牌照”?
广州日报记者:当时的计算机还没有发展到现在的这种阶段。
许晓椿:所以,是没有的。一个新技术出现之后,你并不知道它的应用层面在哪里。所以,我们很难说,我们想象的是,一个新技术出来,好像是应该 有,但事实上只有在计算机发展到它需要解除银行“牌照”时,它才会去考虑申请这个银行“牌照”。它涉及的个人信息登录,才会考虑在个人信息登录方面申请 “牌照”。因此,你很难说一个新的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它就该去申请。当然,我们“克隆工厂”从它的规范性和所有动物保护、养殖等规范,相比中国的普通农 场,肯定有更高的养殖水准,但这并不是强制性的。相反,这体现了一家企业通过更高的标准来影响行业。
广州日报记者:有观点认为,在去年博雅宣布建立“克隆工厂”时,工厂已经建设了80%,此时公众却完全不知情,而公众其实是享有相关知情权的,是吗?
许晓椿:我觉得,是因为大家看到了“克隆工厂”才会这么说。这是一个新的细胞技术,华大基因是不是要将它的细胞技术向公众披露呢?有人可能对克 隆这两个字进行了过分解读。企业运营是在很规范的商业环境下运营,对于一个规范的企业,以博雅为例,博雅旗下有两家上市公司,不但是一个很规范的企业,也 是一个很保守的企业,所以,如果有向公众披露的义务,博雅肯定会向公众提前披露。但是,这是企业的投资,第一,不涉及国家的钱,不涉及政府的钱,这是企业 利用自由资金的自由发展。公众应该很自豪,中国有这样的企业。
批量产克隆牛真能实现?
广州日报记者:中国传统农畜部门对“全球最大克隆工厂”反应“冷淡”,甚至还有不少的质疑声,你是怎么看待这些“声音”的?
许晓椿:我们是很平淡的心情来看待这种反应的。我们本身就没有想要一个轰动的效应,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是起到了很好的先行作用,我们也是中国 唯一一家美国FDA三期临床认证的企业。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博雅不需要大众的“赞赏”,我们就是把事情做好,推动产业的发展。
广州日报记者:国内外专家指出,从低存活率和转化率、生产成本看,量化生产克隆牛的计划仍有诸多现实问题。请问博雅是否已经考虑过此类问题,计划如何解决?
许晓椿:我们很高兴听到大家说“这件事做不成”的声音。我们很愿意听到说,“这件事是有挑战的”。在博雅的理念中,如果是人人都可以做成的事 情,我们不做。如果一个行业是没有“壁垒”的,我们是不做的。国内有那么多克隆专家,去帮我把狗克隆出来,既然他们认为这个事情这么容易,没有技术壁垒, 很容易被重复的话,那他们把狗克隆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在你牵一条狗来,70天绝对给你一条一模一样的“复制狗”。国内甚至全球的克隆专家,你能不能有这 个把握?但是,我敢说你牵到博雅来,如果70天我们克隆不出来,可以赔偿你三条狗的价钱。其他人做得成吗?做不成。他们会说,由于克隆的低存活率,根本不 可能把这件事情做成。那为什么博雅可以做成呢?
母牛都可以代孕?
广州日报记者:能否具体来解释或举例有关克隆牛成本的问题?如一头克隆牛从胚胎到存活,转化为成牛后进入市场,一共花费的时间、成本是多少?
许晓椿:克隆牛的生理性和天然牛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牛成熟期不同,美国顶级的安格斯牛成熟期需要18个月,而日本顶级的和牛成熟期则是30个月。为了达到相应的品质,不同的牛宰杀的时间也不同。
广州日报记者:与传统的畜牧牛饲养,两者的成本相比较是怎样的?
许晓椿:应该说两者不会相差太多。因为克隆解决的是供应量的问题,并不是把它克隆了,就把它变得极其廉价。克隆不会增加相应的成本,因为如果增 加成本将会没有竞争力,同时,也不会令优质的牛肉变得廉价。它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你在过去花同样的钱,买都买不到,买到的也可能是假的、劣质的。现在 你就可以买到品质优良的。
就像是我们曾经吃的草莓,同样是花几十元,买到的草莓都是有大有小、有甜有淡,而且还脏兮兮的,现在花同样的钱,买到的草莓品质则更加标准化。
广州日报记者:有网友提出,很直接的问题就是,每年10个克隆牛胚胎,就需要10万头母牛进行母体孕育,这些母牛将会从哪里来补充?最终实现的100万头母牛又从哪里寻找?
许晓椿:中国现在牛的喂养量有1亿头左右。克隆技术它并不需要同一品种的牛才能生产,它可以进行代孕。奶牛可以替肉牛代孕。与中国整体的喂养量相比,哪怕是100万头,都是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几千万头的母牛,都可以成为代孕母牛。
吃克隆牛肉安全吗?
广州日报记者:有消息表示,食品安全和监管缺失,令人对“克隆工厂”充满疑虑。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监管是否存在缺失?
许晓椿:这件事大家应该多去了解。因为无知者无畏,大家有时提出的问题,问题本身有价值,但是,希望提出问题的人应该更多去了解。美国从 1999年开始,对克隆牛长达15年的食品安全监控,2006年发布了第一版关于克隆牛安全及风险分析。这些都是公开的,在美国的FDA网站上,都可以进 行下载阅读,一共有大概950页左右。得出的结论很简单,克隆牛无论生理还是寿命等跟天然牛是一模一样的。克隆牛产生的产品,无论是牛奶、牛肉,都和天然 牛一模一样。事实上,你根本分不出是克隆牛还是天然牛。所以,美国对于克隆牛后代产生的产品,完全允许上市,不需要任何标签。大家如果对于中国克隆牛还有 怀疑,那可以去美国的FDA网站直接查阅。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英国,相关食品委员会都做过类似的调查,得出的结论与美国也是一样的。
广州日报记者:有专家认为,克隆动物的安全性得到认可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如何看待此观点?
许晓椿:15年算不算长?坦率地说,我觉得我们的专家应该更具有国际视野,去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不只是在中国的发展,而是在全球的发展。我希 望专家提出这个问题时,应该首先把美国FDA网站的克隆动物的安全及风险分析读透,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讨论哪里还有需要再改进的地方。安全性认可当然应该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15年算不算长期?到哪一个点才算是长期?我们的新药研发,通常也只观察两年。
克隆牛影响传统畜牧业?
广州日报记者:“克隆工厂”的未来前景如何?你们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吗?
许晓椿:我们可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我们并不是全球第一家从事克隆的企业,但是,我们很可能是第一家把克隆技术成熟推进到商业应用的企业。 在我们之前,有一些克隆企业,由于介入得太早,生不逢时,容易就成为“先烈”。我们应该算是在一个合适的时期,推动合适的产业。一个产业的成功有三个要 素:一、技术的成熟度。二、广阔的市场需求。三、需要有足够的资本推动。
广州日报记者:在克隆牛进行商业化之前,曾经也有媒体报道过,克隆猪等也尝试过产业化,但是,随后便杳无音信了。不知是克隆技术的特殊性,需要这种“沉默”,还是克隆技术在进行商业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许晓椿:我认为应该是后者的分析论断更有可能。因为任何一个产业从启动到进入商业化运营,通常需要15年到20年左右。以光伏为例,光伏发电最 早是在1954年的贝尔实验室试验成功的,而真正将其制作成为光伏电池,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差不多花了20年时间。植物克隆从 上世纪60年代试验成功,到它进入商业化,也是经历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因此,动物克隆技术从1996年产生,到它进入到商业化,花上20年的时间这是 很正常的事情。
是否吃过克隆牛肉?
广州日报记者:你是否在吃克隆牛肉?
许晓椿:吃过,很好吃。我说过,中国开始的这个克隆牛项目并不是第一个,在美国、韩国都有克隆牛项目,用于快速建立优秀的种群。大家还是妖魔化 了克隆技术。我们也在美国的谷歌看了有关“中国克隆牛工厂”的评论,他们的评论是感叹中国技术的发展。为什么在美国没有形成这么多负面的效应,知识是很重 要的。现代的社会还需要不停地去了解,我们对于克隆的很多疑惑、质疑,还是源于我们对其的不了解。
广州日报记者: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对于“克隆”有认知偏差?
许晓椿:对,是这样。大家怎么没觉得计算机是妖魔化的?因为大家已经用到了、了解到了。但是为什么对克隆技术却有这么多想法?其实就是对技术本 身没有那么多了解。大家去超市选择草莓时,肯定不会去专门选择一个“从来没有被克隆过的草莓”的想法,因为大家经常接触,没有陌生感。克隆牛方面,最早进 入商业,是在美国使用克隆技术,复制顶级的高端牛,后代就进入食品链。这不是今天才发生的过程,技术在不断地成熟。
广州日报记者:你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企业老板?如何定位自己?
许晓椿:我认为,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技术发展有高度敏锐性,同时具有商业敏锐性。如谷歌、微软的老板,他们是在IT、软件领域绝对的专 家,两者本身并不矛盾。过去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原来从事产业只是一个低端产业,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的行业,只要敢做,谁都可以做老板。现在社会已经发展, 以创新技术性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对CEO的要求就会与原来有所不同。我觉得,能够把技术推向市场,是一个很让人鼓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