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5家餐企使用罂粟壳被查,一时引发热议。
多年来,三聚氰胺、苏丹红、皮革奶、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等安全事故屡次发生,食品安全的警钟一再响起,可是食品安全还是屡屡出问题。
1月22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发文指出,就以罂粟壳为例,从部分药用到端上餐桌、从明法禁止到公开售卖,哪怕就像有些餐馆声称的“供应商设备残留”,仅仅靠执法打击的“末端治理”,让人对管理违禁物品心存忧虑。
文章认为,源头在哪里、如何从各个环节入手管控、怎样普及添加剂使用标准等等,如果不准备回答这些问题,那么通报的35家餐饮单位就可能只是违法添加的“沧海一粟”。
全文如下:
最近,强寒潮到来,全国不少地方开启“速冻模式”,而餐饮业也遭遇了调味料的“小寒冬”: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了35家涉嫌违法添加罂粟壳的餐饮服务单 位,其中还包括北京城天天排大队的胡大饭馆。舆论的一个共识是,不管是小餐馆还是大品牌,无论是袋装熟食还是现做“堂食”,只要涉嫌添加有关致瘾品,就应 依法处置。
毒品还是调料?人们对“罂粟壳”的认识存在不少差异。因为有药用功能和特殊的香料价值,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罂粟壳成了一些餐馆留住回头客的“公开秘 密”。餐馆稍有添加,顾客吃着挺爽,不知情间就制造出“拔不动腿”的美味效果。甚至有一些不良商人,专门用大剂量的罂粟壳熬制“老汤”,用“舌尖上的成 瘾”换来“腰包里的大钞”。实际上,一旦食用过量,轻则乏力、面黄肌瘦,重则损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显然,这既有损身体健康、践踏商业伦理,更是严重的 违法行为。
小小罂粟壳,只是揭开了“美食中国”与“食安中国”的一角。既想吃到美味,也要健康安全;既要承续中华美食的传统,又要确保符合现代食品安全的标准。这绝不是一道“鱼和熊掌”、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有人说,要留住人先留住胃,那就加把香料吧。问题是,加哪种香料、加多大剂量、有无副作用,碗勺之间可能决定着食用者的健康。与传统做法相比,现代烹 饪更讲求营养搭配和安全健康,就算是“资深吃货”,如果告诉他某道菜里放了有害健康的调料,想必也会说“不要不要”。更何况,剂量再小的致瘾品都会在“沉 积”后显现不容小觑的“功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加点香料增味没错,但千万别把罂粟壳这样的“糟粕”放进去,否则,错过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岂不可惜。
如果“从口入”是个永恒话题,那么还应在前面加两个字,那就是“安全”。食品安全大于天,这是个管理问题。就以罂粟壳为例,从部分药用到端上餐桌、从 明法禁止到公开售卖,哪怕就像有些餐馆声称的“供应商设备残留”,仅仅靠执法打击的“末端治理”,让人对管理违禁物品心存忧虑。源头在哪里、如何从各个环 节入手管控、怎样普及添加剂使用标准等等,如果不准备回答这些问题,那么通报的35家餐饮单位就可能只是违法添加的“沧海一粟”。
食品安全重于山,这也是个人心问题。多年来,三聚氰胺、苏丹红、皮革奶、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等安全事故屡次发生,食品安全的警钟一再响起,可是食 品安全还是屡屡出问题。中国人爱吃会吃,但饮食安全应该有“底线”。不管是政府监管者还是餐饮企业,抑或是消费者,哪些可以食用、哪些不能添加、哪些可在 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都应该明白准确,不能含糊过关。“地沟油再香也不能吃,再便宜也不能用”的观念不仅应成为共识,还得变成实际治理作为,否则“大快朵 颐”的背后容易潜藏着悲剧。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绝不是小事。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 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那么,在寒潮来袭的冬日里,就别让老百姓为“去哪儿喝碗放心羊汤”而顾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