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揭秘“人造肉”,何须盘问五小时

   2016-01-09 118
核心提示:中国食品网讯 近日,有河南媒体接到报料前往鹤壁市一家食品厂调查该厂人造肉产品(通常用来替代肉制品生产香肠、牛排等)非法使用

中国食品网讯 近日,有河南媒体接到报料前往鹤壁市一家食品厂调查该厂“人造肉”产品(通常用来替代肉制品生产香肠、牛排等)“非法使用添加剂”,不料采访过程中遭遇对方围攻。报警后,记者被带至派出所接受了5个小时的“身份调查”。(1月7日《京华时报》) 

老实说,在当前条件下想核查记者身份,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一点都不复杂。而鹤壁市的民警将采访记者带回派出所继续进行“身份调查”竟然用5个 小时,耗费了大半天时间,真不知道这是民警办事效率低下呢,还是有意为“黑作坊”转移证据提供时间?是回所“身份调查”,还是背后支起“黑作坊”的“保护 伞”呢?

之所提出这样的质疑,这是因为待官方查处时作坊已人去楼空。在这期节目播出前,媒体接到鹤壁市淇滨区食药监局的通知,称他们第二天去查处的时 候,作坊内所有设备和生产加工所需的材料,已经全部被转移。这个“正常情况下10个小时能生产2吨成品(人造肉)”的“黑作坊”,其证据彻底消失了,这也 意味着这家“黑作坊”将会逍遥法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继续危害市场食品安全。

“黑作坊”疑有“保护伞”。笔者注意到,在派出所内,收购“黑作坊”产品的河南食全食美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当着民警的面,向记者放出了狠话: “回头我非弄死你!”在警局里,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如此疯狂恐吓记者,既能看到该负责人“任性”之极,也可以窥见其与警方、“黑作坊”的关系非同一般,其 狂妄的底气大有来头。

这也就难怪当记者采访车遭到十几名工人围堵,记者报警并向当地的工商所、食药监局举报后,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前去处置的民警“默许”十几名男子 围堵记者,并告诉记者,“我来了以后你们拿手机照什么照?我代表国家,你们这是侵权”,其中的蕴意耐人寻味;记者将“黑工厂晚上也在生产”的情况反映给庞 村镇工商所的执法人员,对方因记者无法带路表示拒绝,并称“明天还有晚上呢”。为什么非要拖到明天晚上再查处,也是不言自明的。

通常,对于类似的行为,人们往往归咎于地方保护主义,并愤而讨伐之。其实,这只是表象,而不是问题的实质,地方保护主义旗帜下的黑色利益链条作 祟才是根本所在,即监管人员执法违法,觊觎私利。去年8月5日的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称,7年来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背后都有监管不力的影子,涉案公职人 员数量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全国检察机关2014年1月至去年6月共批捕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嫌疑人5212人,立案查办食品安全领域职务犯罪834 件,涉案人员共计1138人,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端倪,两者的比例竟达到10:1,即每10个涉嫌食品犯罪者背后,就存在一个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监管人 员。

显然,老百姓吃的东西不安全,不仅仅因为商家黑心,还有监管不力的问题。王守义十三香的董事长王银良还披露一个怪象,公司在东部某市发现一个大 规模造假基地,但打假8年无果。每次通报给相关职能部门后,屡屡有人通风报信,等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制假者早已闻风而逃。检察机关也承认,当前食品安全犯 罪多发与一些部门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以及监管人员玩忽职守、包庇纵容有较大关系。

监管人员干净干事,食品安全才可靠。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严格监管制度,更需要在这些监管环节上的 相关执法人员恪尽职守、秉公执法,坚决遏制有毒有害不合格食品流向市场。因此,司法机关应进一步加大依法查处相关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的力度,坚决查办群众 反映强烈的“保护伞”,决不能再让类似河南媒体记者报警后被盘问5小时的悲剧重演!

文/徐云鹏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 xna8wbw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