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一笔过亿元糊涂投资暗藏“局中局” 湘鄂情真糊涂还是假糊涂》的报道见报后,引发资本市场关注。上证报记者从其他渠道获悉,湘鄂情其实早已知悉其中的风险,并曾向警方报案,但相关信息披露从未跟上。如今,公司6000万元款项的命运彻底“悬”在空中。
据一位接触过此案的律师向记者介绍,其实,在购买武汉台北路72号项目后不久,湘鄂情就已发现了风险,后续的一系列动作事实上都是折腾,拉斯维加的原股东郭某某和石某某作为受害者,目前和湘鄂情事实上处于同一个战壕中。
这一判断可以从公司公告中获得佐证。据公司2011年1月第一次关于该笔交易的公告:“公司向拉斯维加或徐莉支付陆仟万元人民币资产转让款。拉斯维加或徐莉在收到前述款项后,双方应在半月之内,在律师的见证下,将拉斯维加或徐莉拥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给公司,并办理相关抵押手续。”
“对方一直没有履行协议中的义务,肯定会招人起疑啊,何况是家上市公司?而且当时坊间关于拉斯维加股权存在纠纷的说法也不少,总会有消息传到湘鄂情耳中吧。”该律师向记者分析。
记者进一步查证表明,2010年8月,《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长江日报》等多家湖北当地媒体都曾对拉斯维加股权涉嫌欺诈一事进行报道,从文章署名等信息来看,属于工商部门主动向媒体提供的稿件。以此来看,湘鄂情没有理由继续推脱“不知道”。
从交易标的后来的曲折经历看,湘鄂情曾试图将这个烫手山芋抛掉。2011年4月,公司披露将武汉台北路72号项目整体转让给北京和泓置地,然而对方在2012年付了2000万元之后果断选择了退出,应该也是发现了其中的风险。在此情况下,湘鄂情不得不拉着一个新伙伴武汉钱塘重新接手,但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武汉钱塘尚未有任何实质性对价付出,也没有承担任何责任,完全属于“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那么,在本次交易之前,湘鄂情究竟有没有做尽职调查?究竟是什么时间发现风险的?发现对方欺诈后为何并不报警?为何又一直未进行信息披露?昨日,记者针对这些疑问对公司进行了采访求证。
湘鄂情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在交易之初,公司做了一定的尽职调查,但“资料都是对方提供的”,“对方刻意地作假,公司一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至于发现风险的时间,该负责人介绍,“对方一直不履行协议中的义务,引起了公司的怀疑,同时也听到了对方股权存在纠纷的消息,但在询问对方后得到了‘保证没事’的承诺。对方一直在打太极,从来没有说过不去办,但就是要过一段时间。”
此后,事情越变越糟,公司当时付出的6000万元款项被对方挪作他用,存在极大的回收风险。公司负责人透露,公司曾尝试报警,但警方认为属于经济纠纷,未予立案。
一笔6000万元的巨款,公司既然早已发现风险,为何不及时向公众投资者进行披露?该负责人的说法是,主要是没有确实的证据和材料。
然而,回看这个草率的交易,仍然是疑点重重,湘鄂情相关负责人也承认有一些事情“说不清楚”。这些说不清楚的事情,明显违背了公开透明的市场原则,有违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信息披露要素,亦显示出湘鄂情的内控制度相当薄弱。(覃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