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酸奶让许多消费者眼花缭乱,各类和健康紧密联系的单词也层出不穷。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乳酸菌饮料的国家标准已经10年未变,关于提高出厂后的活菌数量的标准以及规定保质期临界的活菌数量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对于形形色色的诸如益生元、C菌、双歧杆菌等称呼到底对人体有什么益处?
市场乱象 益生菌产品无章可循
昨日,记者从各大超市和一些奶制品零售店了解到,如今市面上的酸奶多种多样。昆明市场上常见的酸奶品牌有雪兰、来思尔、欧亚、伊利、蒙牛等,这些品牌的酸奶大部分执行的都是国家标准,小部分是企业标准。
记者从酸奶外包装配料表上可以发现,各品牌宣称的乳酸菌活菌数各不相同,有的标注“大于等于100亿个”,有的标注成“出厂时3×108CFU/ml”,还有多个品牌宣传乳酸菌的数量达300亿个。通常都含有鲜牛奶、白砂糖、低聚果糖、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有些还含有双歧杆菌BB-12、嗜酸乳杆菌等。
据现场销售人员介绍,他们新推出的“BB菌”,也就是乳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能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肠道的正常蠕动,促进机体消化吸收,但是不能多喝,不然会有副作用,例如拉肚子、体虚。其他品牌的销售人员,对益生菌的宣传也都会强调功效:“这款酸奶可润肠通便,××菌可以在肠道中存活两天,而其他菌一般就是几个小时。”
酸奶产品中常常提到的“益生菌”到底是什么?记者了解到,相对于“致病细菌”而言,“益生菌”可算是细菌中的“好人”,人体要想通过补充益生菌来促进健康,必须要“特定的细菌”、“保持活性”、“有足够的细菌数量”,并且“连续服用”。但不同的益生菌能够产生效果的数量相差非常大,有的每天吃1亿就可以起作用,有的却要10000亿才行。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营养学家告诉记者,添加益生菌的酸奶就是在由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而成的传统酸奶基础上,人工添加了双歧杆菌。目前,各种产品给自己所添加的益生菌冠以各种动听的名称,例如广告中所说的“黄金双歧因子”其实不是细菌,而是指能够帮助双歧杆菌生长但对其他细菌没有帮助的食物成分,它其实就是一种低聚果糖,一般来说,需要每天吃好几克才能显示出效果,至于“黄金”更只是推销噱头。
产品标准 “菌”量标准是国际的1/10
其实并不是所有尝起来是酸味的奶都可以称为酸奶,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于乳酸奶都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使得酸奶在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区别于其他尝起来是酸味的奶,例如乳酸菌饮料。第一,它必须是由两种特定的乳酸菌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而来;第二,在消费者食用时它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活菌。
记者查阅发现,国家在2003年出台了两个规定性文件,即QB1554《乳酸菌饮料》和GB16321《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对乳酸菌数量作出规定:出厂3天内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1×106CFU/ml,即每毫升乳酸菌饮料中要含100万个活菌;在销售时,只要有活性菌检查出来即可。但有专家指出,目前国际指标已达到了每毫升乳酸菌饮料中要含1000万个活菌。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益生菌产业发展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尚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制定益生菌和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标准,由此导致益生菌名称五花八门,益生功能被夸大宣传等现象。而且,益生菌发酵乳制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活菌量到底能有多少,消费者也无从得知。
所以在不少专家看来,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益生菌及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标准,是我国现代乳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专家还呼吁应该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菌株研发,以打造国际上知名的菌株和品牌产品。
欧阳小抒 实习生 李昆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