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江木兰一家“让爱回家”
(背背山/统筹 吴洋/文)由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老有所依》正在北京、天津、浙江、东方等四大卫视热播。这一次,赵宝刚的视线不再聚焦于青春,而是将其转入到了“养老”这一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上。开播首日,四大播出平台中最高收视率便冲到了0.813,近日更是破1,这在联播剧中,已算相当不错的成绩。在《老有所依》中,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家庭的背后,其实浓缩了当今社会中多数人都会遇到的养老问题,从“空巢”“啃老”到“空虚无助”等,一个个真实又残忍的故事似乎更像是一连串“社会新闻”。让人不由自主地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与个例。当这一串串残忍的现实最终摆在观众面前时,又好像一面镜子,让他们在其中窥见自己,也窥见对未来养老的无奈、惶恐乃至对养老的提前“预警”……
Part.1 每个年龄段 都在被这部剧触动
有人感同身受――“就像是我们的身边事”
和今年荧屏上盛行的走“狗血路线”的家庭伦理剧不同的是,《老有所依》带给观众们最多的感受是“真实”。搜狐娱乐采访了部分追剧的观众,家住南京的吴女士的回答最有代表性:“我(59岁)每天晚上都和婆婆(90岁)一起看这部戏,觉得反映的都是我们老年人身边经常遇到的事儿,就好像我和婆婆每天过的日子,总觉得有点伤感。”而家境小康的吴女士的女儿在外地工作,她在追看《老无所依》的时候,一边和女儿发短信讨论剧情,一边也感慨“年轻人也不容易”。而在《老无所依》的贴吧里,很多网友也发贴称自己的父母最近在看这部戏,并感慨戏里的故事“很真实、很熟悉”,甚至会打电话给自己,让自己也经常看看。当然也有网友认为剧中某些地方多少有些被夸大的成分,但考虑到戏剧的冲突问题,这样的适度夸张,在观众中倒也是买账的。
有人莫名恐慌――“应该改名叫《老无所依》才对”
在搜狐娱乐的调查中,也有人抗拒这部戏,比如湖南观众苏小姐,她告诉我们:“我宁可让我妈看另外一部戏,因为我特别怕她看到这个剧。”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剧中展示的几个家庭中的老人晚景显得很“凄凉”。代表90后观众受访的北京女孩“爱笑”也坦言:“觉得剧情实在太艰难了,晚上大好的休息时间何苦看这种闹心的剧?看点儿没脑子的娱乐节目不就好了。”微博上也有网友认为《老有所依》“过于煽情、太虐心、应该叫‘老无所依’才对”,更有人抱怨说“家里的老人看完之后,跟他说‘以后不要找这样的媳妇’,觉得有点烦。”而该剧的贴吧中,亦有剧迷发贴称“这应该是恐怖片吧?看了感觉特别心慌!”但心慌之余,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每一集都追看下去,北京女孩“爱笑”就表示:“其实,大多时候我们还没接受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多数时间都在逃避,不去想将要发生的事。”她也告诉我们说,面对如此直白的把人性丑恶一面展现出来的作品,90后们接受起来确实需要时间。可是事实是爸妈正在老去,即使生活没有电视剧那么狗血,“我也必须尽早学会承担责任,然后慢慢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会给出的一切可能。”
有人由此反思――“觉得自己该给父母打电话了”
而对于很多在外工作、甚至已经拥有自己小家庭的70后、80后观众来说,观看《老有所依》也让他们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中长辈的关系与互动。上海观众“大熊”(27岁)这样讲述他的观后感:“《老有所依》所折射的社会问题是残忍和现实的,甚至是无解的,让人绝望,但我依然选择追下去,那是因为这部剧让我不断自省,已经好久没有好好和父母说话了。让我不自觉地拿出手机拨通父母的电话。”从事媒体工作的他告诉我们,在去年他离开家乡到北京工作,和许多“北漂族”一样,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强调,拒绝与父母交流的原因,是他们不懂我们,可是我们又何时懂过他们?他们把我们养育成人,他们要得其实不多,只是一通不那么快挂断的电话,一顿不那么匆忙的晚餐。”而现在,他在对身边人推荐这部剧的同时,也不忘了叮嘱朋友或同事们一句“别忘了经常给家里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