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干20多年前开始种植柚子,虽然想扩大柚子种植规模,但苦于资金不足,之前一直都是小打小闹,直到2012年才开始规模化发展。“这得益于当时我从客家村镇银行贷了一笔10万元的信用贷款。”廖小干说,这一笔款项就像一个支点,撬动了他的“事业”发展。
在柚子专业村大黄村,不少柚农像廖小干一样,在发展柚子种植业的过程中得到了银行信用贷款的强劲助力。而正是得益金融的推动,大黄村近几年来柚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产业化。目前,大黄村金柚种植面积4000多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
大黄村金柚产业的发展是梅州通过构建特色农村信用体系,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撬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年来,为了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梅州积极探索具有梅州特色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撬动了农村经济发展。2014年,梅州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列为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
样本
金融创新助力金柚产业腾飞
中秋节前夕,记者走进金柚专业镇松口镇采访,只见一派丰收的景象。在大黄村,尽是成片硕果累累的柚园,柚园里果农忙着采摘,宽敞的村道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
“大黄村现有村民500多户2200多人,98%的农户都种植柚子。”大黄村委主任、村支部书记廖建明说,柚子是大黄村的支柱产业,靠柚子种植,大黄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今年大黄村柚子预计产量3200多万斤,预计产值6000多万元。
大黄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柚子,“早期只是零散种植,真正形成产业化是最近这几年。”廖建明说,大概四五年前,随着销售市场的开拓,大黄村种植柚子热情高涨,此时适逢梅州金融下乡政策激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黄村柚子产业的发展。
在大黄村村委会隔壁,简洁明亮的客家村镇银行办事处格外引人注目。“2012年,客家村镇银行积极响应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广东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的号召,入驻大黄村,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抵押贷款’向‘信用贷款’过渡,破解群众贷款难等问题。”客家村镇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当地常住户从银行贷款无需汽车、房产、债券作抵押,采用多户联保形式,只需符合一定条件,如“人品”好、家庭稳定、家庭成员法纪观念较强、没有违法行为、邻里关系和睦、村委会及村民对其评价较好等,就可向客家村镇银行提交创业项目评审与贷款申请,最高授信额度可达15万元。
此前,客家村镇银行通过村委会对大黄村80%共400多户农户的家庭、信贷、经济、种养及社会评级5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数据采集,并通过人民银行的农户诚信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下浮”的优惠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针对种植柚子的农户,客家村镇银行还推出了特色的金融产品。大黄村500多户村民中,目前约有10%的农户通过客家村镇银行的支持发展柚子产业。
“截至今年6月末,客家村镇银行在大黄村贷款余额达2000万元,目前村民信用良好,不良贷款率为零。”客家村镇银行相关负责人说,“信用村”与“信用户”的创建,不仅为银行规避不良贷款提供了保障,也提高了村民的道德水平,村民的赌博行为也渐渐少了,“赌博村”变成“诚信村”,金融投资环境更好了,回乡创业的青年也多起来了。
模式
特色信用体系破题农村金改
金融助力大黄村金柚产业发展是梅州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农村金融中,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的缺失是改革的难点,这一点在山区城市梅州尤为突出。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中,梅州将解决农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于2012年设立征信中心,为全省首家设立的地级市征信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农户、城镇居民和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事实上,早在2009年,蕉岭县便开始试点此工作。当时蕉岭县农信社为了控制贷款不良率,开始采集农户信息。在蕉岭县政府部门的推动下,经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三家盖章承认,评定了梅州市第一个信用村。
据了解,评定一个信用村首先要对农民信用进行评级,基本工作就是挨家挨户去采集农户基本信息。
“政府依托乡镇村委会的力量,由村委会成员去采集农户信息,并通过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来调动村委会成员的积极性。”人民银行梅州中支负责人说。农户的基本信息采集后,下一步工作便是对其综合评分,分出不同等级。据介绍,信用户评分表共有70多项评分项目,除了考察农户的信用意愿、偿债能力、履约记录等,还要考察邻里关系、家庭成员是否有不良恶习等情况。综合多维度分析,评出A+、A、A-、B+、B、B-、C七个信用等级。银行机构根据不同的信用评级给予不同的贷款授信等级,评级越高,获得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就越高。信用村的评定,则在农户信用评定的基础上,增加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支持金融机构工作、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治安稳定情况等方面的考核。
为顺利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梅州建立了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两大机制。梅州市政府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签订《关于共建梅州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备忘录》,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相关文件,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体系,通过奖励、贴息、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方式促进“三农”发展。同时,搭建形成“1家市级征信中心、8家县级征信分中心,2040个乡村金融服务站”的三级组织保障机制,自主建设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大信息服务系统。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梅州市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覆盖全市2040个行政村,已采集78万户农户的信用信息,占全市农户数的97%。全市已经评出25万信用户,691个信用村,33个信用镇。
成效
农村信用环境改善撬动贷款
以问题为导向,梅州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突破难点,改革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梅州建立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档案,农民的信用意识日渐提高,整个农村信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截至2016年上半年,梅州全市农户不良贷款率3.04%,较2009年末下降3.28个百分点。农户信息采集中的面对面政策宣传,已在农村、农户中发挥作用,农民信用意识大大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的家庭矛盾、黄赌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治安事件年年下降,民风状况得到显著净化,有效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梅州信用信息平台的建立,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瓶颈”,激发了各涉农金融机构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建立了“信用+金融”扶贫、“信用+担保”基金、“信用+互联网金融”等模式。至2016年上半年,涉农贷款余额387.88亿元,同比增长19.76%;占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的49.91%,同比提高4.16个百分点。
梅州农村信用环境的持续改善,吸引了信贷资金的投放和财政资金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近两年来,梅州新增金柚、慈橙、茶叶4.5万亩,新增2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34家省级农业(林业)龙头企业和7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登记注册家庭农场236家。另一方面催生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丰顺马图绿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发富硒茶等长寿食品70多种,新增14个省名牌农产品,4个农产品被评为广东“名米、名茶、名果”。此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6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83.33亿元,增长4.2%,比全国、全省高1.1和1.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5.3元,名义增长9.5%,比全国、全省高0.6和0.3个百分点。
南方日报记者唐林珍通讯员陈丽
梅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架构
●成立市级征信中心
●在8个县设立征信分中心
●研发采集、评级、授信“一体化”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评级系统,组建基础信用数据库
梅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特点
●自主建设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大信息服务系统,搭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将信用行为、邻里关系、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等作为重要信用信息,对农户信用等级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实行张榜公示,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道德行为的准则
●积极开展信用户和信用村镇县评定,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推进信用信息在金融服务、政务活动、商务活动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数说
截至2016年6月末
◎梅州市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覆盖全市2040个行政村
◎已采集78万户农户的信用信息,占全市农户数的97%
◎全市已经评出25万信用户,691个信用村,33个信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