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粤东西北首个教育强市如何炼成?(组图)

   2015-12-29 206
核心提示:2013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发出了振兴粤东西北的动员令。省委书记胡春华

2013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发出了“振兴粤东西北”的动员令。

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广东的发展,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


根据省委十一次全会作出的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的战略部署,粤东西北地区以教育“创强争先”为抓手,实现人才创优、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实现区域振兴发展。

当前,教育“创强”工作进入关键推进期。南方日报与广东省教育厅联合组建“南方教育观察团”,深入走访粤东西北十市,对话书记市长,挖掘精彩 故事。今起推出“教育创强争先 振兴粤东西北”全媒体报道,在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南方日报教育微信公众号“上学了”、广东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广东教育”和相关地市新媒体平台协 同传播,敬请垂注。

提起教育,梅州人的自豪感溢于脸上——客家之都自1911年以来,孕育了两院院士30名,大学校长340名。

2013年9月,梅州率先成功创建粤东西北12地市中首个教育强市;今年1月,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的地级市。

这给当地教育生态带来了巨大变化:重本、本科率逐年攀升,2015年第一批本科线入围率比上年增加10.85%;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设备齐全,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实现“两相当”,工资十年内涨数倍……

定位为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客都的梅州,努力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振兴,而教育就是其中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基础。梅州市委书记黄强 指出,梅州是文化之乡,教育是梅州的品牌,要把教育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变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主动适应经济发 展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教育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公平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梅州加快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 撑。今年9月,梅州召开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会议,这标志着在“创强”成功的基础上,这座城市已率先启动“争先”工作,力争在2018 年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到2020年,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争创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

近日,省教育厅、南方日报社领导率队组成“南方教育观察团”,深入梅州调研,并独家专访梅州市市长谭君铁,解密粤东西北首个“教育强市”是如何炼成的。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陈萍 柯鸿海 陈枫 通讯员 黄伟

百年老校焕然一新,发放补贴解上学难题

梅江区城北镇中心小学,地处梅州城区北郊五里亭,前身是创办于1911年的西厢公学,至今已有104年历史。走进校园,崭新的红色瓷砖教学楼飘出琅琅书声,电脑室、美术室、语音室窗明几净。校长姚仕耿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万千:“创强之前,校门破烂不堪,没有运动场,教学楼是危房,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学生在教室上课都得打伞。”

2008年教育创强,百年老校焕然一新。政府和社会力量投入2000多万元购买了6000多平方米土地,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标准化运动场、新校门。

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梅州科学调整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截至2011年7月,全市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停用并拆除,803所农村学校被撤并。

刘映金家在城北镇杨文村,村里的崇德小学是803所被撤并的学校之一,现在她的2个小孩都在城北镇中心小学就读。尽管距离学校的路程从原来的步行10分钟到现在的8公里,但她没意见,“以前的学校没有电脑,老师上课只是在黑板上写,孩子说在中心小学读书更容易听懂”。

当记者问交通费用是否会给家庭经济带来压力时,刘映金笑着说:“2012年国庆节后,2个孩子都领到政府发放的交通补贴,一人一个月有130元,完全够上学来回费用,不用家里出一分钱。”

梅州市教育局局长袁远山介绍,梅州市委书记黄强、市长谭君铁等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带头谋划部署。梅州努力在“好上学”和“上好学”中找到最佳平衡点,采取延长公交线路、开通“两定乡村公交”、补助生活费等方法,解决农村学生上学问题。

规划新建31所学校,增加6万个优质学位

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梅县,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298平方公里变为3053平方公里,扩大了10倍多。城市扩容提质,意味着更大的教育需求,梅县外国语学校应运而生。

这所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5000人规模学校,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宿舍、食堂、足球场、体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2014年3月正式动工,今年8月全面完成建设,目前已开设18个教学班,有学生近700人。

梅县外国语学校校长陈建军说,在学校所处的梅县新城西片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汽车文化城、超华科技总部等项目相继落成,而富力城、喜之郎·锦 绣国际等高档城市住宅区即将竣工迎来住户,但之前仅有一间梅县曾宪梓中学,无法满足附近群众不断增加的优质学位需求。“我们学校以办成粤东地区一流,享誉 东南亚、全国闻名的外国语学校为目标!”

在记者采访时,三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小孩来到学校咨询,“小孩明年就要读幼儿园了,之前还愁没地方读书,今天看了校园环境,很满意。”

“梅州将建设优质学校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袁远山介绍,为确保教育资源配套,全市在各县(市、区)县城规划建设优质实验中小学、幼儿园,目前动工18所,已建成13所,城区校园面积增加5万多平方米,预计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增加近6万个优质学位。

社会捐资15.02亿元,占总投入37.5%

84岁的何晋鸿是五华县华阳镇坪南村村民,以务农为生。2012年,华阳镇全力创建教育强镇,他得知太坪校区在建设标准化学校中遇到经费困难时,将自己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5.8万元捐赠出来。

当华阳镇党委书记刘锐锋到何晋鸿家颁发“五华身边好人”荣誉证书和慰问金时,他惊讶地发现,何晋鸿的房子居然没装修,红砖裸露,家中没像样的家具。

据介绍,何晋鸿还不顾年迈体弱,多次到珠三角地区,发动认识的乡贤企业家捐款4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华阳镇太坪片外出乡贤掀起了捐资办学的 热潮,捐款230多万元,建起了3栋教学楼,彻底改善了太坪校区的办学条件。但当记者联系上何晋鸿时,他婉拒了采访,“我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报道的”。

梅州历来崇文尚学重教,群众和乡贤热衷捐资助学,村民何晋鸿只是个缩影。仅是在2012年6月举行的教育资金募捐活动,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超过1.6亿元,其中原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捐资1000万元。

2008年以来,梅州全市共投入40多亿元用于教育创强,其中社会捐资15.02亿元,占总投入37%。“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和乡贤的大力支持、主动参与。”袁远山表示,社会捐资为梅州教育创强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另外,尽管梅州处于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但仍然坚持做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市、县按比例分担,在预算中作出安排,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教师工资福利实现两相当,工资10年涨了6倍

11月24日,2015年叶剑英基金奖教奖学金颁发大会在梅州市委礼堂举行,共有355名教育工作者、389名学生获奖,奖金总额510.1万元。

这已是第二次颁发该奖。2014年,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拿出1000多万元,分别设立了“叶剑英基金助学金”、“叶剑英基金高考奖学金”、“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奖师生超过1000人。

东山中学历史老师罗静佳是首批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之一,获得奖金1万元。“这个奖项的评选标准对教师的水平有较高要求,这就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查缺补漏,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她说。

“每年市财政还会拨出300万元,奖励嘉应名校长、名师。”袁远山介绍,除了“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奖”,梅州还开展了“嘉应名师”、“梅州最美教师”、“叶剑英基金优秀校长”等评比活动,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梅州先后到西南大学等院校招聘了12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一大批应届毕业生,并组织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广州执信中学等地培训或跟岗学习,累计培训教师4万多名。

据了解,目前梅州全市实现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并每年投入8000万元发放山区教师岗位补贴。

“2004年时,我每月的工资还是1000多元,现在到手有6000多元,10年涨了6倍!”罗静佳开心地说。

南方教育观察团点评

有了教育这块基石,绿色发展才不会踩空

梅州是广东老牌的教育强市,历来文风鼎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梅州在粤东西北12地市里带了个好头——2013年,率先成功创建粤东西北首个广东省教育强市;2015年,成为粤东西北首个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的地级市。

梅州创强成功,给粤东西北其他地市带来鼓励与示范。这充分说明,财力困难的地方,也是可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

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土地”,经济并不十分发达,但教育为何能率先创强?走读梅州,有三点启示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设法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出台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的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教育 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与各县(市、区)签订“创强争先”责任书,严格落实县、镇党政“一把手”抓教育的领导责任。坚持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生 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第二点,全民参与支持。山区最缺的是钱,而办教育离不开钱。为此,梅州充分发挥“华侨之乡”和外出乡贤众多的优势,积极发动外出乡贤、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办学,募集了15.02亿元支持创强。

第三点,致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想法有办法,遇到困难找出路。比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因撤并学校造成上学难。梅州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而是根据群众实际情况,积极想法子,在撤并803所农村学校的同时,采取补助生活费、建设乡镇廉租房等方法,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创强”成功不是终点,梅州又启动了“争先”工作,力争在2018年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十三五”期间,梅州要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红色土地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了教育这块基石,振兴发展之路才不会踩空。

权威访谈

梅州市市长谭君铁:

义务教育实现零择校零借读零赞助

教育局长的儿子也是电脑派位

 

南方日报:梅州是粤东西北12市首个省教育强市,也是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的地级市。梅州是如何做到的?

谭君铁:梅州历来崇文尚学重教,2008年,我们提出力争用五年在全省山区市率先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得到了广大干群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积极响应。

学前教育的发展,我们通过盘活利用闲置校舍、申报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奖补项目、鼓励民间资本举办等方式,新建、改建、扩建了一大批幼儿园。目前,全市有市一级幼儿园83所,优质园比例比2008年增长了3倍。

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主要是科学调整布局和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高中阶段,我们通过扩建、改建、新建普通高中,扩大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和容量,全市10所重点高中率先在全省山区市完成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任务。

梅州是足球之乡,培养了不少国脚,我们不少学校也以这个为特色,大力发展校园足球。

南方日报:教育公平体现在什么方面?

谭君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执行分区划片就近入学或电脑派位入学,并实行常态编班。继2009年成为全省唯一实现义务教育零择校、零借读、零赞助的地级市后,今年起,全市公办普通高中全面取消择校生。

另外,我们建了5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的权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积分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92.6%。

南方日报:义务教育零择校、零借读、零赞助,真的能实现吗?

谭君铁:我讲个真实的案例。前两年,有一位家长希望他的小孩可以上东山中学,这是梅州最好的学校。教育局长说都是电脑派位,没操作的空间。我后来一了解,这位教育局长的儿子也想上东山中学,可是被电脑派位安排到另一间学校,也没办法。可见确实是一碗水端平。

围绕产业技术需求扩大职业学校规模

南方日报:梅州正为实现绿色发展而努力,如何把推进教育工作与人才创优相结合?

谭君铁:2008年以来,我们与嘉应学院合作召开市校联席会议和产学研结合论坛等,不断密切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目前确定并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近100个。

另外,梅州有7所国家级重点中职(技工)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由2008年的59.2万平方米增加到73万平方米,生均实训设备值达4473元,超过国家标准。各学校紧紧围绕企业和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目前已建成烹饪、园林、电子电器、工艺美术等骨干专业。

目前,正在推进我市首个高职院校——梅州南方紫琳职业学院筹建工作,已完成了首期用地选址方案等前期工作。

南方日报:在振兴粤东西北过程中,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是两大抓手,教育创强工作如何与之协调并发挥作用?

谭君铁:在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中,我们围绕产业技术需求,扩大中职学校规模,实施省市共建山区职业教育基地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工程,建设4所万人职业(技工)学校和6所5000人的龙头骨干职业(技工)学校。

同时,投入1.4亿元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市职校园区分校,有序推进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为园区的壮大提供人才保障。

各县(市、区)县城也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实验中小学、幼儿园,目前动工18所,已建成13所,预计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增加近6万个优质学位。

南方日报:梅州已正式启动教育“争先”工作,“十三五”期间将有哪些部署?

谭君铁:教育创强,梅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知道,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先进地区、与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普惠性幼儿园和规范幼儿园比例、教育信息化水平等都还有待提高。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抓好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水平建设工程、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工程、教育内涵特色建设等六大工程的落 实,特别是要突破薄弱环节,办好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促进县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化改革激发教育现代化活力,提升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力争在2018年 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到2020年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争创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

总策划:莫高义 罗伟其 张东明 总统筹:王创 王垂林 梅志清 执 行:姚侃 赖红英 陈 枫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