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德祥 罗娟娟 李锦让 连志城 特约记者 涂永平 黄麟胜
蕉岭县南磜镇有8.3万亩毛竹,占据全县毛竹种植的“半壁江山”。该镇22万亩山林中,毛竹面积占了四成。茂盛的毛竹不仅为南磜筑起“生态绿洲”,更为当地农民建起了“绿色银行”。日前,本报“镇村行”记者走进南磜的竹海林涛,探访该镇富农强镇的特色之路。
深山竹农开创“绿色银行”
四月里的南磜,处处弥漫着竹的清香:道路蜿蜒在无尽的竹海之中,路旁堆着壮硕的成年毛竹;竹农家的门口晾满了鲜笋,清新的笋香在晚春的阳光里四处弥散。
插峰村的黄接元承包了1000多亩竹山,每天天一亮就要出门,晚上八九点才能从自家的竹山回来。“今年我已经晒了50多斤笋干,每斤可以卖到 40元左右。”他说,冬笋和春笋的收入仅仅是毛竹收入的“零头”,这1000多亩竹山每年能给自己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南磜镇党委书记陈汉铭给记者算了 一笔账:每亩毛竹每年卖商品竹收入大约800元,加上冬笋、春笋以及笋干的收入,每亩毛竹收入至少在1200元以上。
据了解,“把竹山当菜园子管理”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章新在担任蕉岭县委书记期间提出的精细化管理竹山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带动下,蕉岭县 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大力鼓励竹农科学育竹,精耕细作,发展毛竹产业,提升竹山经济。如今,随着蕉岭“长寿食品”品牌的不断打响,长寿食品的“主角” ——冬笋的身价倍增。
在白水、蓝源、插峰、甲华、南磜五个村,集中了全镇2/3的毛竹,这些村几乎家家都吃“毛竹饭”,户户都住“毛竹房”。“我们村现在起码9成以 上的人在镇里或县城买了新房。”年近7旬的村民王荣华告诉记者,竹农们过上了“两栖”生活,农忙时回村里,其他时间则住在镇里或县城。
政策激励开拓“生态绿洲”
南磜神门口附近的竹山入口处,我们遇见了在这里守护竹林的七旬老农阮接凤。今年3月底,他与村干部一道搭起了简易的竹棚,日夜看护竹林。他说:“这些竹林是我们南磜的一面‘镜子’,要好好保护。”在南磜的几万亩竹林中,像阮接凤这样的守护者还有很多。
“2007年,南磜的毛竹面积仅4.5万亩,竹农主要靠卖原竹,收入并不高。”陈汉铭告诉记者,2008年,为鼓励山区群众大力发展毛竹产业, 蕉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毛竹产业的决定》和《蕉岭县扶持发展毛竹产业实施办法》,从政策、资金、技术上对毛竹产业进行扶持,竹农开山抚育、 垦复施肥、新种毛竹都能获得资金扶持。“我承包了1000多亩竹山,每年能获得3000元左右的扶持金。”黄接元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竹农科学管护的意识,该镇不断加大对竹农的培训力度,提高竹农科学管护、竹山垦复技能。同时,严格执行凭证采伐、凭证收 购、凭证运输放行制度。在一系列措施的带动下,仅仅几年时间,该镇的毛竹种植面积便增加近4万亩,所产毛竹销往潮汕、福建等地,该镇也由此成为重要的“粤 东用竹基地”。
据悉,这几年毛竹产量大增,身价提高,除了好政策扶持外,县里还大力打造品牌,每年组织专题节会活动,在媒体上开展宣传推介,让蕉岭毛竹产品成为知名品牌走进了大市场。
竹海景区开发“绿色旅游”
竹海不仅富了竹农,美了镇村,还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地。“近年来,我们把毛竹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在县级毛竹丰产示范基地内建起了‘竹 海观光区’。”陈汉铭告诉记者,这两年,到南磜竹海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带旺了土特产销售。村民王雪珍在镇上开了一间特产杂货店,记者前往采访 时,她和家人正在给新鲜的苦笋装罐。她告诉记者,每年这个季节都能装2000罐苦笋,每罐能卖25元,而她的杂货店每年单卖特产的收入有1万多元。
“目前,我们正在开发南磜竹海乡村游景区,规划建设‘万亩竹海观光游’。”陈汉铭介绍,该镇正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抚育毛竹,并逐步完善停车场、 道路指示牌、观景台等配套设施。同时,结合休闲、体验、生态、农家等元素,增加旅游项目,继续开发种毛竹、挖竹笋等体验游活动,不断增加旅游景点的吸引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