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留住历史的记忆 梅县农民收藏旧物5万余件

   2014-02-25 32
核心提示:●记者 李少凤 特约记者 王 雅 翁尚华 通 讯 员 房喻文有无以往的剑刀笔筒墨砚盘、铜面盆花瓶老时钟、屏风窗花牌坊牌匾堂画字画

●记者 李少凤 特约记者 王 雅 翁尚华 通 讯 员 房喻文

“有无以往的剑刀笔筒墨砚盘、铜面盆花瓶老时钟、屏风窗花牌坊牌匾堂画字画祖公画……”操着一口客家话,他走街串巷28年,足迹遍及闽粤赣三 省,耗尽家财收集回来5万多件物品,却不投资、不求名利,“不为别的,只为留住历史的记忆”。他就是梅县区桃尧镇藏而不鉴的农民“淘宝迷”张炳辉。

藏品挤满两层楼

一踏进张炳辉的家门,就看见各种各样的藏品琳琅满目,两层高的楼房,楼上楼下都挤得满满的,大厅、过道、楼梯、房间四周的墙上挂满了旧时的字画、壁挂、服饰、钟表等,地上则堆满了旧家具、瓷器、铜器、像章、票证……

“我的收藏比较杂,各个时期的用品都很多,不是所有东西都很值钱,但大都有它的意义。”说起收藏的数量,张炳辉表示“数不清了,至少有5万 件。”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件件宝贝说:这是清朝时西洋的八卦钟,这是大明宣德炉,这些是元代的花瓶……眼里流露的满是对这些藏品的热爱。

张炳辉指着断了一截的光绪皇帝赐给福建上杭邱氏家族的牌匾心疼地说:“这个是我在福建跟他们磨破嘴皮才弄回来的。他们用来当作牛栏门,还嫌太 长,被锯掉一截,而这一锯把最后面的印章落款给锯掉了。最心疼的就是遇到被毁坏的残品,真希望自己能在它们被毁坏之前将它们收集回来 。”能够得到这些 “宝贝”,张炳辉很兴奋,“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我知道,每一件从先人手上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有我们客家人那个时代生活的影子,很珍贵。”

“每晚睡觉前,我都要拿出一两件,给它们擦擦尘、上上油,才睡得着觉 。”这些藏品已成为张炳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梅城工作的儿子张永新多次让父亲把这些东西清理掉,到城里享福。“怎么舍得!”张炳辉坦言,它们就像老朋友一样,已经有了浓厚的感情。

从保留母亲遗物开始结缘收藏

1986年夏天,张炳辉的母亲病逝。按照客家地区的习俗,老人去世后,生前用过的大部分物件都要丢掉或烧掉。但他却作出了让大家吃惊的决定:留下母亲所有的遗物。也就是从那时起,他20多年来像“淘宝迷”一样收集客家地区的民俗用品,且一发不可收拾。

张炳辉当过裁缝,开过拖拉机,贩卖过肉猪,和妻子还种了地、管理不少果树、开了一家小卖铺。两口子勤勤恳恳,日子本不会过得太差,但他为了搞收 藏,把家中大部分收入都“砸”了进去 。“一听说谁家有老祖宗留下的物品,他把锄头一扔,骑上摩托车就出门去了 。”妻子卢小芬见他早出晚归,捧着破盘子烂碟子当宝贝,既心疼又生气。

但张炳辉“痴心”不改。一有空,他就带着干粮骑着摩托车,不辞劳苦地收购那些看似土得掉渣的东西,先是到周边的村庄、乡镇,后来越走越远,还跑到福建、江西等地,有时一天就跑了200多公里。

期盼专家鉴定藏品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张炳辉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今年元旦,受客家文博会筹备组邀请,他带着部分藏品亮相文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人出高价想买他的 “宝贝”,但都被他拒绝了。

“我搞收藏的初衷,没有投资的概念,也没有成名的想法,只是希望有机会展出这些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客家文化。”不过,面对满屋子的藏 品,张炳辉又喜又愁。“搞收藏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和品位。但我是一个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没什么收藏知识。”他希望有专家能为其收藏品进行鉴定,以便进行 系统整理分类。

中国客家博物馆副馆长侯鸿忠对张炳辉的精神大加赞赏。“他的收藏保护了散落在民间的客家民俗用品,为学者提供了可参考和研究的文物实品,对传承 客家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他还表示,“5·18”国际博物馆日之时,他们或可组织专家学者为其鉴定,并争取在适当的时机展示他所收藏的部分精品。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