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百年传承客都文脉——嘉应学院百年华诞回顾之建设篇

   2013-11-01 299
核心提示:编者按:今年11月,嘉应学院将迎来百年华诞。过去百年,嘉应学院及其前身扎根梅州这片文教沃土, 经受历史变迁和风雨考验,在民

编者按:今年11月,嘉应学院将迎来百年华诞。过去百年,嘉应学院及其前身扎根梅州这片文教沃土, 经受历史变迁和风雨考验,在民族危难的时刻萌芽,在民族自强的岁月稳步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飞跃发展,成为广纳百川、人才远播四海的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 的综合性大学。本报今日起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从建设、科研、人才三个方面回顾嘉应学院百年发展历程,敬请垂注。 经过百年发展,如今的嘉应学院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教气息浓厚,成为学子们的理想求学之所。

●本报记者 刘奕宏

近日,记者走进嘉园,近距离感受嘉应学院的发展新貌,回顾她的中师教育、大专师范教育、本科全日制教育发展史,直面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蝶变”历程。

育才客都,承载厚重文脉

走进嘉应学院校本部的校园,该校“勤俭诚信,立己树人”八字校训映入眼帘。校训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也是客家人千百年来生存发展的经验结晶,被学校名誉校长曾宪梓博士誉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精髓。

嘉应学院的前身之一梅县女子师范学校成立于民国初年的1913年,位于今天梅州老城区的周增路培风书院原址。据了解,培风书院是梅州较为古老的 书院,历史可以溯源到明朝年间,一度是程乡县和嘉应州最高学府。当年梅县女师在此成立,是联合著名女诗人叶璧华创办的懿德女子师范学校和另一所学校崇实女 子师范共同成立,属于女子中等师范教育,为小学培养师资,体现梅州客家人崇文重教且开女性教育风气之先的风尚。

师范教育是嘉应学院早期办学的重要历史使命。梅县女子师范学校1936年升格为省立梅州女子师范学校,次年,招收对象为男学生的省立梅州师范学校也在天字岃成立,直至新中国成立,两所学校才合二为一。

初创时的省立梅州师范学校选址天字岃,是因为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梅州本土热心教育家的推动,在天字岃和附近的梅子岗曾经成立整个粤东 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嘉应大学。几年后,这所大学虽然因旧中国时局的动荡而停办,却为嘉应学院的命名留下伏笔,催生50多年后嘉应大学的复办。

杏坛之光,见证艰苦办学

今天,嘉应学院校本部雄踞整个梅子岗,东邻周溪和天字岃,周溪早在明代中叶就曾经产生著名的濂溪书院,南邻梅州著名的人文秀区攀桂坊。

经过改革开放时期的飞速发展,目前,嘉应学院校园占地面积达17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有22185人、成教学生15131人。

这样的数字背后蕴藏着嘉应学院一代代学人的艰苦办学历程。

梅县女师从老城东北角培风书院艰难起步。据早年梅县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梁浣春的孙女黄玉笙教授撰写的回忆,20年代初的校园并不大,每届毕业生才 数十人,师范班复办教学经费由教育部门拨出200元,师资多由其他学校名师免费兼课解决,经费入不敷出,除学费、经费补助外,通过多方寻求社会支持解决, 连铺一条砖道解决行路难,都靠发动学生捐砖块完成。

20年代在天字岃成立的嘉应大学,由地方贤达卢耕甫、周辉甫、刘志陆以及教育家黄墨村、廖道传、钟鲁斋等发起创办。同样经历经费短缺的制约,加上政局动荡而停办,期间,首任校监(校长)黄墨村积劳成疾,在任上病逝。

天字岃原址上,1933年成立梅州农业职业学校,校长黄遵庚是著名诗人、教育家黄遵宪的堂弟,1937年他参与创办省立梅州师范学校,与农校同址。

后来随着规模的发展,梅州师范学校另外选址饶公桥附近,在新任校长叶贤的带领下,开始新校园的建设。现年85岁的退休教师黄童,曾在1944年 至1947年在梅州师范学校读书,他向记者回忆,新校园建设起步时期,正是抗战后期的艰苦岁月,为了克服经费短缺,叶校长亲自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挑沙担 土,夯土修泥砖。学校为了节省费用,还发动住宿的学生,种植蔬菜。在多年的努力下,梅州师范学校的校园设施逐步完善。

省立梅州师范学校后来改名广东梅州师范学校、梅县地区师范学校,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嘉应师专,发展成省属地方性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于是,从饶公桥畔到天字岃一带,黉舍相依,兴学良教,弦歌不断。

根植侨乡,乡贤鼎力兴教

1985年,在海内外乡贤的关心下,尤其得到海外侨胞的支持,嘉应大学获国家批准正式复办,在嘉应师专附近的梅子岗开办。

一百年前,在侨胞乡贤的帮助下,梅县女子师范学校创立。当学校因经费支绌面临停办困境时,侨子们四方相援,助学校渡过难关。即便在日寇侵扰、战火纷飞的年代,侨子们依旧突破万难,筹资募捐,支援家乡教育和学校发展。

而今复办大学需要大笔资金,除地方财政给予拨款外,嘉应大学的健康成长得到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的热心支持。今天走在嘉应学院校园,可以看到以曾宪梓、黄丽群、田家炳、何亮湖、刘宇新、熊德龙、萧畹香、邹锡昌、何侨生、罗活活等乡贤命名的各教学大楼等设施鳞次栉比。

海内外乡贤除了在学校硬件设施上给予大力支持外,像姚美良和丘思东先生还带头捐助教学基金。原市政协主席何万真曾任嘉应大学党委书记,他表示, 嘉应大学复办之初,未解决经费短缺,在香港嘉应商会会长罗焕昌等的倡导下,以曾宪梓、田家炳、罗焕昌、余国春兄弟为首的48位香港同胞共捐资1200多万 元兴建嘉应大桥,以收取过桥费来解决学校部分经费。

从2006年开始,香港梅州联会林光如、何冬青、余鹏春等乡贤,连续7年共捐资800多万元资助嘉大贫困学生。据统计,1985年以来,美国旧金山客属联谊会、香港嘉应商会、香港梅州联会等12个客属社团223人次,累计捐款捐物1.5亿元支持学校的建设。

随着办学的不断推进,1988年,嘉应大学与嘉应师专合并,定名嘉应大学。2000年,嘉应大学再次迎来飞跃发展的时期,与嘉应教育学院合并,建立嘉应学院,同时步入本科教育阶段。

与此同时,梅州作为文化之乡,梅州籍专家学者、名师教授遍布海内外,他们为嘉应学院的学科完善、师资力量提升、科研水平提高等奔走呼号,全力协助,使嘉应学院在新世纪之初,以富有客家地方特色高等学府伫立于粤东大地。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A8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A8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08126561号  |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