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长潭仙洞,一面红旗招风,最爱百家诗,处处真诚迎送。圆梦!圆梦!应试北京高中!”这是我市嘉应诗社近十年来组织的“百人诗会”活动的主题曲。主题曲歌词出自原梅县地委宣传部部长、嘉应诗社社长罗滨之手。多年来,他和我市许多诗词楹联爱好者有着共同的心愿,希望我市争获“诗联”两块文化金牌。经过我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日前,我市获批为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和“广东诗词之市”,为我市创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增光添彩。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宣传文化部门及各县(市、区)的主要领导十分重视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广东诗词之市”的创建工作,把它列入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专门成立创建诗词之市领导小组,制订了创建诗词之市的具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在资金上给予诗社大力支持。
市文联在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广东诗词之市”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2011年以来,市文联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全市开展两项文化创建活动。在督促、协调两项活动规划、制定方案的同时,与相关部门联手整理收集辖区古村落及名人故居的楹联,动员有关部门和人员创作、书写诗联作品,民间收藏家提供历史名人楹联(抄写、复印),供结集出版,以防流失。今年7月至8月,市文联还特意组织专家组赴各县(市、区)进行为期7天的检查指导,查缺补漏,撰写《关于梅州市 诗词 楹联文化 调查报告》。8月至9月,市文联还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来梅验收“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市”工作,使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75岁的谢集宛是平远上举镇文裕村的农民,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却能执笔写诗。自幼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古文名篇。“白天要干活没时间,我就利用深夜的时间来创作,读、写诗词是我的爱好,也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几十年来,他写诗500多首,出版了诗集。得知我市荣获楹联文化城市和诗词之市美誉时,他非常开心:“荣获这些称号,会让我们这些农民也受到鼓舞,同时会带动更多的人也加入到诗词的学习、创作中,形成浓厚氛围。”
近年来,我市的诗词社团发展迅速,社会各界都活跃着写诗作词的爱好者。从1984年嘉应诗社成立至今,我市已有大小20多个诗社,2万2千多名诗词爱好者。对于我市获评 “广东诗词之市”,我市嘉应诗社负责人王伟怀认为,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为梅州的诗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湘、黄遵宪、丘逢甲、叶剑英等一 大批诗人 为我们树立 了好榜样。与此同时,我市的历届领导对诗社的发展相当关心和支持,为诗社的活动核拨经费,促进了诗社的发展壮大。
主持编纂 《中国楹联集成·梅州卷》和《中国客家对联大典》是陈平担任梅州市楹联学会会长四年来最为主要的工作,为我市获评“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作出了重大贡献。据陈平介绍,这两本著作在全国范围内都称得上史无前例。在做好两项楹联典籍编纂工作的同时,在广东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市楹联学会自2009年起还举办一年一届的中华梅州“客天下杯”楹联大奖赛,比赛的优秀春联作品每年被 《人民日报》作为全国优秀春联作品刊登。据悉,该活动还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奖金最高的征联比赛。(李少凤 李跃 罗诚浩 范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