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背景
雾霾再次袭击北方之际,一首发表在美国权威胸外科杂志《CHEST》上的科普诗歌《ILongtobeKing》引发网友关注。诗歌作者赵晓刚是《CHEST》创刊以来首位中国籍医生诗人。诗中“肺部磨玻璃影的自白:我喜欢呼吸纯馥幽香的雾霾,散发着甘甜徐徐融入我身心,我更喜欢抽烟喝酒熬夜的你,创造着惬意的家园令我成长”,拟人化的描述再次引发大家对雾霾话题的关注。4日晚,华商报记者专访了诗歌作者赵晓刚。
写诗为唤起对致癌因子重视
华商报:《I Long to be king》是什么时候在《CHEST》发表的,是主动投稿还是杂志社约稿,背景是什么?
赵晓刚:这首诗写于2015年12月左右。因为我在美国交流学习过,2016年一二月份,我将它投给《CHEST》,大约发表于2016年六七月间。对我而言,写诗是很开心的一件事,令人身心愉悦,因此,写诗于而我言没有目的,没有动机。
华商报:有人将您的诗翻译为“我要当老大”,是否准确?
赵晓刚:没错,诗的中文名就是我起的。
华商报:“肺部磨玻璃影”是什么?是癌细胞吗?为什么众人谈之色变的癌细胞在您的笔下成了欢快活跃的“小精灵”?
赵晓刚:(笑)肺部磨玻璃影是指在CT上看到肺部有云雾状像磨砂玻璃一样的影子,如果小于等于3厘米,叫肺部磨玻璃结节,如果大于3厘米,称肿块。磨玻璃影、磨玻璃结节有些是癌,有些不是癌。因为有些炎症、出血也会造成这样的改变,但也有很多磨玻璃影、磨玻璃结节是早期肺癌。
肺部磨玻璃影有纯磨玻璃影,也有混合性磨玻璃影。混合性磨玻璃影就像荷包蛋一样,是癌的概率要高一些。我把它们写得活蹦乱跳,说明我写得鲜活生动。(笑)
华商报: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警示意义吗?
赵晓刚:这样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肺部磨玻璃影、磨玻璃结节。因为在中国,尤其在我们医院,我碰到过太多太多的磨玻璃影、磨玻璃结节,我们的病人很多,感觉有做不完的手术。所以有必要让大家认识它们。因为较大的混合性磨玻璃影发展到最后,很容易成为癌,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
华商报:亲友如何看待(评价)你在美国杂志投稿这件事?主流网友对此是什么声音,您注意过没有?
赵晓刚:亲友对此表示祝贺,他们认为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很有科普意义。主流网友肯定是支持的声音。当然,我也注意到个别网友的批评声音,这很正常,也能理解。
“感觉年轻人患肺癌的越来越多”
华商报: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情况如何?
赵晓刚:《中国肿瘤杂志》2016年第一期第一篇文章《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的报道称,全国2012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为358.6万例,发病率第一位的就是肺癌,每年发病约为37.8万。而在恶性肿瘤死亡方面,病死率第一位的也是肺癌,每年死亡病例约为56.9万。
华商报:肺癌的发病原理是什么?如何预防?
赵晓刚:肺癌发病原理很复杂,直至现在,医学上还没有完全清晰的解晰。从西医的角度看,患肺癌有内因,有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外因主要包括吸烟、环境烟雾,空气污染、职业性的呼吸系统疾病致癌物,还有营养的问题,还有肺部慢性疾病。内因主要包括遗传易感性,心理、性格和生活习惯因素,月经史和雌性激素紊乱等。中医认为患肺癌是正气虚损,邪毒内积,阴阳失调所致。
华商报:你诊断、治疗过的肺癌病人,年龄最大的多少,最小的多少?通过临床,能不能得出结论:肺癌有低龄化的趋势?
赵晓刚:我治疗过的肺癌患者,最小的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最大的81岁。肺癌是否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因为没有详细的数据支撑,不是很确定,但我个人感觉年轻人患肺癌的越来越多。
华商报:年轻人患肺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晓刚:发现年轻人患肺癌的情况增多,很大原因是因为CT普查的日益普及。因为以前查体都是拍胸片(X光片),容易漏掉小的结节(肺癌)。CT普及后,很小的结节早期就能够发现。从这个角度讲,年轻人患肺癌不完全是低龄化,一部分是因为筛查手段更加先进,发现得越来越早。
另一方面,年轻人患肺癌也与抽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经常加班、熬夜,这些都对健康不利。当然,环境因素也是年轻人致癌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患癌是综合因素造成的,单独强调、放大某一方面的原因是不科学的。
年轻人预防肺癌就要戒烟,经常运动,加强锻炼,多吃水果蔬菜,避免吸入污染性气体。
华商报:抽烟和肺癌有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有没有相关方面的数据?
赵晓刚:抽烟和肺癌有直接关系,这有流行病学的调查证据,早在上个世纪已经证实。但吸烟不是一天两天、一根两根就致癌的,致癌是长时间积累造成的,比如抽烟十几年、二十几年,烟雾慢慢浸入人的肺部,慢慢引起病变,最终导致癌细胞产生。
“暴露在雾霾下
就是暴露在风险因素中”
华商报:据报道“雾霾是一级致癌物。人一个肺有3亿个肺泡,80个Pm2.5微粒可以堵死一个肺泡,我们生活的环境Pm2.5是1155单位,一年堵死3000万个肺泡。 3年堵死三分之一个肺! 所以,雾霾天老人、孕妇和儿童请一定尽量少出门。”这种说法科学吗?
赵晓刚:该言论没有得到证实。当然,雾霾中的微小颗粒物对人体肯定有害,但危害到底有多大,因为临床上没有详细的数据支持,所以不能妄下结论。
华商报:重度雾霾天(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时),人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限是多少?有没有相关方面的数据?
赵晓刚:这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明确的数据。
华商报:从临床上看,雾霾和肺癌有什么关系?市民如何更好地防止雾霾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赵晓刚:从目前中国积累的临床科研数据分析来看,雾霾与肺癌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肺癌是综合因素造成的,吸烟是一种因素,环境污染是一种因素,而雾霾只是环境污染的一种,患肺癌还有更多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它是综合因素碰撞的结果。
至于如何抵御雾霾污染,目前看来还是戴好口罩,少出门。无论医学多么发达,人们暴露在雾霾尤其是重度雾霾之下,都是暴露于风险因素中。而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只是最后一博,并不是源头防患与治理,不是治本!
华商报:雾霾持续,我们该怎么办?
赵晓刚: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我回答不了。就像我父亲吸烟一样,他70多岁了,也曾经是医生,明知吸烟致癌,我们都劝他戒烟,但他就是戒不掉,请问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