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高溢价120%到万元以下仍无人问津,湖北公车拍卖正陷入供过于求的尴尬。但拍卖行业人士分析,并不是车商、个人竞拍者对公车拍卖失去兴趣,而是包括拍卖会密度大、时间紧、保证金不能及时返还、购车门槛提高等诸多客观因素导致了竞拍人的热情被动下降,流拍率抬头。
百万奥迪豪车47万成交
去年9月23日,湖北公车拍卖开槌以来,该省共举办11场公车拍卖,前10场拍卖共有1388台公车参与拍卖,无一流拍,总成交价达8029.3万元。
而今年6月,武汉市市级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处置拍卖会也正式开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武汉市直机关首场公车拍卖会上看到,现场推出的214辆公车全部拍出,无一流拍。除两辆车以底价拍出外,其他车辆均溢价拍出。
据悉,此次拍卖会全部车辆的起拍总价为724万元,最终的总成交价为1113万元,溢价率达到54%。其中,标王车是一辆市委组织部曾用于接待的奥迪Q7,这辆市价100多万元的2011年产奥迪Q7,最终以47万元成交,比起拍价高出16万元。
除了这辆奥迪Q7受热捧外,丰田、本田等日系车,大众、奥迪等德系车,起拍价普遍在10万元左右,竞价者众多,也十分抢手,叫价上涨幅度一般在1~2万元,平均溢价率在50%左右,最高溢价率达到120%。
武汉市车改办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定,应该参与车改的公车,只要还有拍卖价值的,将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拍卖,一些超过公务用车标准的“豪车”也不例外。拍卖所得扣除相关税费后,将全部上缴市财政。
猫腻少 公车曾是香饽饽
本报记者观摩多场公车拍卖会后发现,前来参与竞拍的有不少二手车贩。“我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过来淘车的。”一位刘姓二手车贩告诉本报记者,而另一位张姓二手车贩则是“价格合适,有多少收多少”。
二手车贩为何钟爱在公车拍卖会上淘车?湖北恒源拍卖负责人成辉分析认为,公务用车受社会广泛欢迎有多方面的原因。公务用车普遍使用规范,保养较好,拍卖过程中“公里数、使用年限、评估瑕疵”等信息全部是公开、透明的,竞拍人一目了然。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参与拍卖的公车猫腻少。“不可能出现下调公里数抬高车价的情况。”成辉说,也不可能通过喷漆、维修掩盖事故痕迹等手段,把事故车当作无事故车销售。
为了防止车辆大批量流拍,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公车的拍卖底价往往会在市场价的基础上下浮20多个点。
二手车贩一般采取“短平快”的销售方式,对竞得的二手公务用车经过简单的翻新、美容即可对外销售,价格上则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标价5万以内的,一台赚四五千,标价十几万的,一台赚1~2万。
建议拍卖降低频次 价格随行就市
然而,进入7月以来,武汉市接连举办的市直机关、青山区、汉阳区三场公车拍卖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拍情况。其中,武汉市直机关参与拍卖的 180辆公车有18辆流拍;青山区参与拍卖的131台公车中有13台流拍,总成交价仅164.9万元;汉阳区126辆待拍卖公车中有19辆流拍,流拍车辆 占比超过13%。
在拍卖现场,本报记者听到有二手车贩议论,有些车辆起拍价比二手车市场还高。这类车开拍后,往往是拍卖师询问数次,现场无人举牌,最终流拍。 “一辆2006年上牌、2.7升排量的海狮牌中型客车,市场价也就六七万,而这里的起拍价在10万元,这个价肯定没人愿意要。”现场一位二手车贩直言。
评估价格偏高真的是公车拍卖流拍率抬头的主要原因?成辉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导致公车拍卖热情渐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近来有不少新车车展,优惠促销力度大,新车与二手车之间的价格差缩小,难免对二手车市场产生一定冲击。
同时,今年春节后,国家出台新规定,外地人申领武汉居住证需要半年时间,而外地人在武汉办理车辆上牌,必须提供居住证,这一新规客观上抑制了外 地人的购车热情。而湖北省内十堰、荆州、黄石、恩施、宜昌等地的公车拍卖会陆续开槌,外地人可直接在本地购车,选择面变宽,一定程度上也分流了一部分购车 人群。
再者,按照现行规定,竞拍人的保证金要在拍卖会后7个工作日才能返还,一些二手车贩在参加完前一场拍卖会后,资金还没回笼,新的拍卖会又要开始收取保证金了,如此大密度的拍卖会安排,令竞拍主力军的二手车贩不得不“有所为有所不为”,很难做到“场场都参与”。
成辉认为,参与公车拍卖的人群并不是对二手公车的热情减退了,而是受上述客观条件的制约。“公车拍卖落锤成交后,要经过付款、提车、过户等手续,顺利的话,半个月可以办完。”
成辉建议,公车拍卖会可以半个月举办一场,这样二手车贩准备保证金的时间更宽裕,可根据二手车市场的价格变化来调整评估底价。“公车拍卖的价格优势在变小,流拍率自然就会上升,进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规模增大。”